黑料吃瓜反差婊爆料网:小蔡头喵喵喵白丝自慰一区-柏林电影节开幕,嘉宾忧心言论触犯德国新法案
当地时间2月13日,第75届柏林电影节拉开大幕。红毯上最受瞩目的嘉宾就是今年的终身成就奖得主——英国演员蒂尔达·斯文顿,在随后的开幕式中,导演爱德华·贝尔格为其颁发了荣誉金熊奖。

蒂尔达·斯文顿。视觉中国 图
中国演员姚晨也亮相红毯,她参与制作的两部影片《生息之地》和《乡村摇滚少女2》都将在本届柏林电影节首映。其中,由霍猛执导的《生息之地》入围主竞赛单元。今年柏林主竞赛单元中有两部中国电影,另一部是文晏执导、刘浩存和文淇主演的《想飞的女孩》。它们将与理查德·林德莱克的《蓝月亮》、洪常秀的《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拉杜·裘德的《2025年的欧陆》等作品争夺最佳影片金熊奖。而美国导演托德·海因斯领衔的评审团将决定主竞赛单元各奖项的归属。

姚晨。视觉中国 图
过去几届的柏林电影节都因为俄乌、以巴冲突而引出不少口水战,围绕哪些电影可以参赛参展、哪些电影人必须要遭到抵制,各方意见不一。这导致过去几届柏林电影节成了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战场。去年,不光有多位电影人临时宣布退出参赛参展,之后甚至出现电影节官方社交媒体账号遭到黑客入侵后发帖抨击柏林电影节是以色列种族清洗行为同谋者的突兀事件。

去年柏林电影节交易市场上,抗议者打出条幅指控电影节是种族灭绝的同谋。
今年恰好遇上德国大选年,总理大选即将于2月23日展开,那一天恰巧是柏林电影节的闭幕日。众所周知,这几年里德国政坛的右翼势力选择党发展势头强劲,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就出现了围绕选择党政客能否受邀出席开幕式而展开的攻防战。一年过去了,选择党主席魏德尔的羽翼更丰,柏林电影节上出现任何关于德国经济、移民问题的大争论恐怕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或许是为防微杜渐、预先降温,本届电影节开幕之前,新任掌门人特里西娅·塔特尔(Tricia Tuttle)亲自撰文,在官方网站上贴出多条注意事项。文中,她再次明确电影节方面的言论自由立场,欢迎各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所有嘉宾都有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发表言论,我们也支持电影人自由谈论其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他们的个人想法。柏林电影节欢迎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这会带来某些紧张或有争议的状况也没关系。同时,我们志在创造一个可以让大家互相倾听、相互学习的环境,所以希望各方对话时可以做到互相尊重,对于他人的文化背景能有一定的体谅。最后,希望所有来宾都能理解,你们可以言论自由,但别人也可能对你的言论持不同意见,因为这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特里西娅·塔特尔。视觉中国 图
去年2月25日在柏林电影宫举行的第74届的闭幕式上,包括当届金熊奖得主《达荷美》的导演玛缇·迪欧普、获奖纪录片《唯一的家园》的主创巴西勒·阿德拉等在内,不少嘉宾都在获奖感言环节谈到对巴勒斯坦的全力支持。现场迎接他们的是大量的掌声和零星的嘘声,但事后就有包括柏林市长凯·瓦格纳在内的不少德国政客和媒体发文,批评这些言论过于片面,甚至涉嫌反犹主义,连带着柏林电影节也再次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被谴责是在为仇恨言论提供平台。
对此,特里西娅·塔特尔表示,“德国国内对于去年的颁奖典礼也有许多不同观点,作为新的管理层,我们已认真对此进行探讨,并广泛征求了意见。归根结底,创造平衡的环境,为不同观点都留出空间,这才是柏林电影节的责任所在。在筹备新一届电影节的过程中,我们还对主持人进行了培训,并制定了相应框架,以便营造相互尊重、安全交流的大环境。”
看似打太极的言辞中,其实能看出她与上届管理层切割的意味。今年55岁的美国人特里西娅·塔特尔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在英国的电影圈打拼。她自2018年起担任伦敦电影节负责人,直至去年被柏林电影节挖角跳槽。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坦言自己这一届的工作不好做,原因除了经费不足之外——柏林电影节有三分之一资金来自德国政府,虽然今年德国文化部追加了190万欧元资金,让这届的预算总额重新回到了2023年的1290万欧元,但面对新冠疫情后的欧洲人力物力成本递增的难题,还是让柏林电影节有些捉襟见肘——更主要的就是围绕以巴问题的德国国内政治环境。
就在去年,德国下议院通过了一项反犹太主义的决议,再次明确反犹立场,但也遭批评是将任何指责以色列人权问题的言论,全都上纲上线成反犹主义,本质是践踏言论自由。在此背景下,电影节掌门人透露:有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人私底下都在询问她,究竟哪些言论可以在柏林电影节公开发表,是不是有可能会惹上法律问题?对此,塔特尔在2月11日发表的公开文字中明确表示,该决议目前尚未被批准成为法律,因此不具有强制作用,而且电影节方面也反对其干涉艺术、言论自由的做法,更不同意该决议文字中将2024年柏林电影节定义为“反犹主义”的说法。
最后,由于去年电影节上出现的种种乱象,今年曾有传言说,与会嘉宾不得再佩戴任何表示政治声援,尤其是声援巴勒斯坦的标志。不过,按照特里西娅·塔特尔的说法,此事纯属误会。“去年秋天,我们所属组织,即柏林电影节的母公司联邦文化机构有限责任公司(KBB)的一份内部规章被分享到社交媒体,其中出现了一处文字含糊不清的地方,导致误会产生。得知情况后,我们立即要求其做出澄清和修改,并已得到执行。我们禁止的仅仅是德国法律中被禁止佩戴的标志和符号,如纳粹党徽。佩戴或展示关于其他民族或政治团结的标志并不在禁止之列,完全属于言论自由范畴。”
不过,电影节主席的文章中也提醒与会嘉宾在讨论加沙问题时,最好不要使用“从河流到大海”这样的语言,理由是德国近期受理审判的一些案件都将部分巴勒斯坦支持者常用的这一口号定义为呼吁消灭以色列的仇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