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爆料黑料网站:黑料网-年前张大大辱骂殴打员工,如何应对这类职场霸凌?
作者| 陈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春节前夕,某网友讲述了自己因工作分歧被明星艺人辱骂殴打,此事迅速成为热点话题。
1 月 26 号,无忧传媒发布声明,确认该网友系张姓艺人的业务编导,在 2024 年 10 月 27 日北京出差期间,因脚本修改产生分歧,遭到张某语言攻击,但尚未确认是否发生肢体接触。公司表示将持续彻查此事;在此期间,暂停与张姓艺人的业务活动,并提出反对一切形式的职场霸凌。
职场霸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它不能只当做娱乐八卦,而是职场潜规则的一角。任何打工人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时刻,其中隐藏着职场不可逾越的规则与红线,事关劳动者的人格与尊严。
热衷于实施霸凌的人,内心都生长着一个巨婴
" 霸凌 " 这个词,原本是指学校里孩子欺负孩子,现在已被广泛用于职场。当个体或者群体蓄意且反复针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就叫霸凌。
霸凌行为主要有攻击性、重复性和地位不平等三个特点,通常发生在力量不均衡、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之中。
常见的攻击,有殴打辱骂、冷暴力、心理控制等手段,无论何种方式都会对受害人造成身心伤害。
重复性,意味着不是偶发的冲突,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发生;这种日复一日难以逃脱的恐惧,才是霸凌的可怕之处。
最后,就是力量的不平衡:霸凌者在身体、地位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被霸凌的人处于弱势地位,无力摆脱。因此,在霸凌事件中一定要关注权力,霸凌的本质也是权力的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倾轧。
校园中,未成年人之间有权力的争夺,在情侣关系里也有权力游戏,更何况我们要谈的事件发生在职场。职场本身就有上下级和甲方乙方等天然的不平等设置,因此霸凌的权力属性就更为明显。
职场霸凌虽然发生在工作环境中,但对身心的伤害与校园霸凌无异。几年前,媒体曾经报道过一起典型的职场霸凌:一个银行新员工因为拒绝喝酒被上级打耳光。
当然,如此恶劣的霸凌较为少见,打工人更常见的是遇到极强控制欲的人,一定要求下级或者乙方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他们为了维护自我的形象,有一种必须按照我说的办、" 我的话就是圣旨 "、每次都必须我赢的信念。获得成就感的来源,不在于业绩,而在于对他人的操控。任何人与之起冲突,就是挑战他的自我,他将爆发 " 雷霆之怒 "。
用心理学的术语,热衷于实施霸凌的人,内心都生长着一个巨婴。而这个巨婴,将可能对你进行持续打压、侮辱和贬损。
但是,我们进入职场,并非就要拱手奉上自己的尊严,乃至容忍毫无根据和缘由的羞辱和贬损。就如近几年被频繁讨论的职场性骚扰一样,职场霸凌同样是对职场环境的破坏,而这样的职场就该被整顿。
也因此,我们希望无忧传媒的声明,不止是为了平息舆情,而是真的践行彻查案件以及惩戒霸凌的宣传。
如何应对这类职场霸凌?
职场霸凌,还体现为对人格和尊严的伤害。在张姓艺人的职场霸凌事件中,网友公开了一段辱骂音频,音频中语言粗鄙不堪。这对于职场新人而言,非常致命。因为你意识到自己并不被尊重,你的尊严和价值被随意践踏、踩在脚下。久而久之,有的人会习惯这种侮辱和贬损,就像脚底长出老茧,是为了不必感受到粗粝石块的刺痛。甚至,你还会和攻击你的人站在一起自我攻击,或者攻击更年轻的职场新人。
怎么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呢?如何摆脱这种侮辱和贬损呢?
对于那些无情的压榨和持续的负面评价,比如领导或者甲方说你没有达到他的期待,你的交付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你会不会愧疚上头:都是我的错,我表现不好,我为什么没有满足需求?从小," 好孩子 " 受的教育就是:遇到问题要向内归因,要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更不是环境的问题。因此,不管对方怎么批评,怎么过分,我们都往往会在愧疚中惶恐接受。而这也正是职场霸凌得以滋生的土壤。
所以,面对各种形式的霸凌,我们应该反思的还有:自己是否过于依赖权威的认可?是否能否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非常不舒服,我非常害怕,这是对我的侮辱,你不应该这样对我!把自己的反对态度表达出来,从说不开始表达自己的不同意,当场就会有效果。
如果遇到的是更严重的职场霸凌,比如上升到肢体冲突的程度,不仅要勇敢说不,还应该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受害人可以在事发后保存证据,及时报案,寻求法律的帮助。对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可以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
对于张姓艺人的行为,因冲突造成轻微伤或者财物损害的,可作为治安案件进行处理,也可要求民事侵权赔偿。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9 条的规定,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以及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调解前,应当及时依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
在这份公司声明中提及,对于双方是否有肢体冲突,未能获得可信证据。实际上,治安案件立案之后,公安机关会有更多手段和更高标准来获取这样的证据;在这方面,用人单位并不擅长。但是,用人单位总是希望内部处理,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息事宁人,如此做法却是姑息了职场霸凌,也使职场环境进一步恶化。所以如果内部调解存在姑息行为,被霸凌者就可寻求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在张姓艺人职场霸凌事件中,我们看到成人的孩童化:有的人明明身处职场的优势地位,却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开骂开打的低龄心理水平,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也看到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短板:在职场权力结构中,霸凌者凭借职务优势,肆意践踏他人尊严,让本应平等的工作关系沦为压迫和剥削的失衡局面。
所以,要获得尊重和公平对待,受害人要勇敢发声,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监管者更不能忘却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立场。我们要敬告那些喜欢玩弄权力的职场霸凌者 " 好自为之 ":职场人不是牛马,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为了生计和梦想踏入职场,他们理应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公平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