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视频电影在线看免费:塘心logo官方网站在线观看-水手服与机关枪:一把叫做“少女”的钥匙
宇野长宽的著作《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〇〇年代的想象力》通过译介进入中国,与同一时期各家出版社竞相追逐的上野千鹤子不同,这位日本青年评论家关心、研究的日本亚文化问题属实是一块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硬骨头”。可能翻译有时也会跟随译者对于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产生必然的偏离,两册书籍所取得的反响远不及宇野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但是宇野所提供的路径却是有效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末出版的《“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人在类似研究上的成果。
让我们从日本文化中“少女/偶像”的表征谈起。
电影《如月疑云》是一部小成本的悬疑、喜剧,场景基本在室内,大部分外景来源于简单的后期合成,虽然拥有极其豪华的演员、导演、编导阵容,但是极易被淹没在日本影史之中。单独把这部影片挑出来,是因为它极其合乎王钦在《“零度”日本》一书中多次提及的关键词——“少女”。故事里,一个不入流的偶像如月美纪在一年前自杀身亡,这位唱、跳俱废的D级偶像并没有多少号召力,但是在她的周年祭上仍有五位男性粉丝自发组织聚会,来怀念这位偶像。随着剧情的展开,原来已成定局的自杀结论遭到质疑、推翻,而参与聚会的五人都拥有不可告人的身份和目的……
《如月疑云》电影海报
在中国人熟悉的娱乐场里,偶像的定义其实与日本完全不同,就连在日剧收视榜前十占据半壁江山的木村拓哉,时至今日仍旧会被各种诟病,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出身偶像,并非是职业演员(俳优),而故事中的美纪更是偶像序列底层中的底层。
1981年的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
底层偶像、女仆咖啡厅的招待员乃至于混迹于东京街头等待“神明”的“神待少女”,这些符号化有软色情意味的名词,都是组成日本现代印象的灰色地带。作为这一症候的具体表现,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在1981年首映,并在25年后的2006年再次改编成电视剧,两代美少女药师丸博子和长泽雅美完成了“世代交替”,在这个故事里少女与日本黑帮完成符号的融合再生。美少女身上的水手服是纯洁的象征,王钦在《“零度”日本》中有这样的类比阐释:在所有的女仆咖啡店的菜单里,都会有一页面向顾客的“行为准则”,记载的往往是一系列“禁止”事项:禁止询问女仆个人信息、禁止触碰女仆……这些标志着“正规经营”的准则,不仅将女仆咖啡店区别于一般所谓的“风俗行业”和夜总会,更重要的是,恰恰是因为这些“禁止”,女仆咖啡店向顾客保障了一种有吸引力的交流方式。穿上水手服的高中少女,是未成年的纯净地带,学校的世界独立于成人的肮脏世界,当水手服需要介入家族、黑道的恩怨时候,拿起机关枪搏杀的少女完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如同宅男涌入女仆咖啡店享受女仆扭曲的称谓。实际上,消费者与工作者都明白,双方在进行一种表演,在一种虚幻的主仆关系中各取所需,女仆获得不菲的时薪,宅男获得一种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满足。
2019年日本新宿警方接到报警,辖区内一女子声称杀害了自己的男友,这位男友是新宿知名的“牛郎”(男公关)。这种诉诸于极端的案件,在当今日本也算不上新闻,不少女白领为博得牛郎的欢心,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在牛郎店里开香槟塔,这种恶性循环屡见不鲜。《“零度”日本》中在“神待少女”一章就详细地剖析了相关案例,并且得出了一个十分另类的结论。
所谓“神待少女”,是指在21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兴起的一种怪象,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待在家中的高中女生,在互联网上“祈求”神明庇护,意思是指找到好心人愿意无偿收留她们。这种看上去明显带着“擦边”很容易引发犯罪的行为,居然风行一时。咄咄怪事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关注,不少学者、专家在电视上在报纸评论里,痛斥参与者的道德沦丧,亦有论者关切离家出走的少女们,认为她们缺乏家庭关怀……如同作者所说,我们当然可以获得一个“安全而正当”的立场,使得我们可以从社会治理、法制、道德的角度来对此现象进行抨击、谴责,但是仅仅这样做并不能弥合而只能遮蔽“个人与社会、具体经验与系统赋义之间的裂隙”。直白地说,这些义正严辞的批评、道义凛然的劝导和汗牛充栋、每年都在制造的社会学调查,它们究竟能不能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些“神待少女”们产生积极的影响,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从“少女”引发的全书第二个关键词是“断裂”。
王钦引述了日本学者大塚英志《少女们的“可爱”天皇》一书中的故事:1988年,一位年近五旬的公司职员和自己上高中二年级的女儿发生了口角,原因是他得知女儿要去东京皇居为天皇(昭和)祈福。父亲怒不可遏地说:“你不知道天皇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吗!”面对父亲的怒喝,女儿的回答是:“看望重病的人有什么不对?”这则故事被大塚认为是日本战后民主的全面失败。实为战犯的天皇在美国人的庇护下保全了性命,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但是在“日常”的洗涤下悄然变成了日本年轻人口中“可爱的天皇”,曾经被强调的宏大叙事在“万物皆可萌”的冲击下轰然倒塌,少女眼中看到的天皇只是她们看到的样子。
电视剧《神探伽利略》第二季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汤川学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解释“美人”与“可爱”的区别,他说美是有尺度的,比如黄金比例就很美,通过比例安放的五官会让人变成“美人”。与其相反,“可爱”是没有标准的,任何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可爱”。我们可以引申一下:美——标准——责任,可爱——模糊——不负责任。王钦在论述到“神待少女”时讲到,这些因为各种理由离开家庭的少女,其实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里都是不合格的“残次品”,与之相匹配的是她们等待的神明——他们都是格格不入的资深御宅族,他们也是不合“团块世代”胃口的次等零件。
日本青年一代所遇到社会现实,除了表层的“泡沫经济”破裂之外,是“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全面冲击,个人走向社会的“中介”在有意无意中全面破产,少女们在没有神明的时代等待神明,而宅男们在专家口中变成了面目可憎的“强奸犯预备役”。粗暴的决定论,让青年与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主流“断裂”,他们放弃了融入现有的秩序、体系,选择向自己的内心(内面)进行求索,发展出了纷呈的亚文化,并且反过来影响陈旧、老迈的主流,并且时间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王钦在后记里坦率地承认全书研究的各种元素哪怕在日本也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恰恰是整个社会需要去纠正的思维模式,它们发轫于海外但是魅力非凡,不客气地说,饭圈女孩、炒CP的观众、抢购各色手办的二次元们,是现今最具生产力的文化团体,每年都从中派生出大量轰动、影响整个社会的事件、话语。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亚文化符号、现象与老派的道德、主流价值联系在一起,祭出千篇一律的批判、指责,那么“距离鲁迅当年在小说《肥皂》中描写的那个道貌岸然、思想下流的老牌知识分子四铭的举动,恐怕都只有一步之遥”(王钦语)。
在《如月疑云》的结尾,五个粉丝静静地坐在星光投影仪下,看着光影模拟的天幕回想自己与偶像如月美纪的点点滴滴,似乎在每个人的回忆都被拿出来分享后,这位不入流的偶像又变成了那个积极向上、开朗热情的美纪,至于她是自杀还是他杀好像并不重要了。偶像在走上舞台尽力向梦想冲刺的时候升格为符号,粉丝沐浴在偶像符号化的光芒里,他们互相伸出了注定无法触及的手。要试图看清阻隔期间的障壁,亟待《“零度”日本》这样的钥匙,它的启迪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