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舞和三个男儿公园:caopoen-从地下金库到地上IP,看海昏汉文化“最美变装”

题图 | 花车巡游活动
“从单一文博IP到多维文化符号,海昏汉文化的破圈之路印证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无限可能。”
一眠两千载,发掘惊天下。2011年,在新建区大塘坪乡,当考古探铲叩开墎墩山沉睡的封印,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万余件文物如星河倾泻:马蹄金在尘埃中辉光流转,青铜雁鱼灯映照出未央宫的夜色,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竹简重现儒家原典光芒。
历史轮回让这位海昏侯的故事再次站在“C位”,书写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涅槃之旅。从墎墩山坳的文物展示到科技赋能的数字云端,从深耕本土IP到跨区域联动“海昏热”,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以文化为舟、科技作楫、产业为舵,载着鎏金错彩的汉文明迎面驶来,“海昏侯”文旅的金字招牌也随着考古热越擦越亮。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贺登毅 摄
数据解码:汉代古墓引爆现代文旅
从空中俯瞰,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犹如虬龙潜野,盘踞在园林之间。馆内人头攒动,朱红的云兽纹漆盘、精致的镂空方形铁炉、鎏金镶玉龙首四足青铜匜,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看到出土的金器和陪葬的玉器,十分震撼。尤其是温鼎类器具,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古代文化的一种延续。”来自杭州的游客吴凌燕对展出的文物赞叹不已。
斗转星移,四季更迭,唯有文物能封存那些鲜活的瞬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海昏侯刘贺也许只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但刘贺墓所出土的汉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目光。
今年一季度,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以春为题推出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文旅热度不断攀升,接待游客70.17万人次,同比上升39.85%;旅游总收入2148.95万元,同比增长66.59%。
客流量与收入“双超车”的背后,离不开文创产品铸就的文化磁场。从“步步登高”马蹄金摆件到青铜纹饰咖啡杯,千余款文创将汉代美学凝练为可触摸的日常。
“我们以遗址出土的文物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涵盖服饰配饰、生活用品、文具及图书等多个类别,备受游客青睐。”江西省海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正胜表示,这些产品迎合了公众喜好,融入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只有将文化植入生活方式,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一季度,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创产品再发力,上新超百件热门产品,当卢、金饼冰箱贴系列套装和马蹄金金饰等文创火爆出圈,仅文创收入就达334.14万元,同比增长215.32%。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举办汉服舞蹈表演。贺登毅 摄
体验升级:打造文旅融合“海昏模式”
4月2日,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江西省数字文化集团、宇宙猜想共同主办的《探秘海昏侯国》数字沉浸特展在南昌启幕。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借助三维建模与动态渲染,1:1高精度复原汉代宫殿、丝绸之路驿站、礼乐宴会厅等历史场景。
“戴上VR设备,仿佛整个人漫步在城墙之下,聆听驼铃声,还能‘亲手’触摸出土文物,观察纹饰细节,甚至模拟汉代工匠的铸造工艺,让兽纹的力道清晰可感。”彭正胜介绍时说,特展围绕“穿越时空”主线,通过剧情化叙事串联古今,打造五大核心沉浸式体验场景,观众可组队解谜,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互动体验中提升趣味性与社交性,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科技的加持,让历史从书本走向数字空间。自开放以来,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一直致力于做好“文物+”的融合大文章,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
暮春时节的遗址公园,花车汉服队伍迤逦而行,其服饰纹样皆复原自汉代文物,汉代文明由此从典籍走向生活场景。近两年,遗址公园相继推出互动剧场、汉韵集市、文创展示、文化巡展等八大系列2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让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写下“海昏模式”文旅发展的注脚。
文旅融合,离不开创意与创新两个关键词。海昏IP不仅有丰富的活动载体,还有更多的文旅消费新产品。继推出海昏“金”系列、“冰箱贴”系列热销文创产品后,遗址公园还推出“侯爷家的咖啡”自主IP咖啡品牌,以传统文化激活消费新动能,推动海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如今,喝一杯“侯爷家的咖啡”、购买独具特色的海昏文创产品、把海昏故事带回家,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创集市上挑选文创产品。贺登毅 摄
IP联动:跨区域合作扩大文化半径
从西汉大墓惊艳出世,到海昏文化热潮席卷全国,“海昏”IP通过跨行业赋能、跨区域联动、国际化传播三重战略,构建起文化破圈新范式,让沉睡的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入现代生活。
拿起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赫然入目。走进“大汉文明看海昏”隶书大赛作品展,汉简书法的美学在撇捺中舒展;探班古装剧《海昏行》制作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拉开“影视+文旅”融合新篇帷幕。
在运营方面,“海昏”IP跳出传统文博框架,打造“出圈计划”。4月,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钟与南越国铜铎隔空和鸣。这幕场景暗合着“海昏IP”的传播策略——以文化基因链构建跨域共同体。5月,海昏侯“刘贺”还将驾临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刘明慧说,“海昏”IP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起“南北对话、东西共融”的文化传播网络。一季度,省外游客占比攀升到66.02%,折射出海昏品牌跨区域认可度持续提升。

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内参观。贺登毅 摄
海昏汉文化不仅在国内引起关注,在海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新发现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划举行的“秦汉文明展”上,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编钟、金器等展出。
此外,遗址管理局以文物修复“上新”作为传播节点,通过“China Xinhua News”“JiangXi China”等国际传播媒介,在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矩阵化传播,累计曝光量近千万。印度网红萨希尔参观遗址公园后发布短视频“2000多年前的皇帝也爱吃‘火锅’?”,在海外播放量超百万。
从单一文博IP到多维文化符号,海昏汉文化的破圈之路印证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无限可能。当18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人在VR设备中见证刘贺墓发掘现场,当汉代宴饮礼仪通过直播吸引海外百万网友“云参与”,海昏侯国遗址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记忆库。
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金玉之鸣,正通过文化创新的声腔,在新时代奏响文明对话的交响。
原标题《从地下金库到地上IP,看海昏汉文化“最美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