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bj.zhiye.com:姬丽哈泽尔视频-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9本书:在工作中迷失

糖心在线 文化 2025-04-23 1 0

与其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自己,不如沉浸下来读一本书。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最近在读的书,在世界读书日这个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读书的日子给大家一些参考。

《伴侣物种宣言》

【美】唐娜·哈拉维/著 陈荣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对于我这样不了解作者此前著名的赛博格理论,也非专业的读者,这本书的阅读有些门槛,其中有大量的概念、专业术语,虽有十分友好的注释,但也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不过,沉浸下去你也会发现,本书虽然很学术,但也并不太严肃枯燥,作者在书写中时不时有些抒情的时刻,令人阅读愉快。而且,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主题,也很应景当下。当下,一方面,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宠物友好在某些地方越来越流行。阅读此书,可以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伴侣动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被寄生的家庭:尼崎连续离奇死亡事件的真相》

【日】小野一光/著 董纾含/译,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2024年7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就多少了解过“角田美代子案件”。这本书其实并没有揭露更多令人发指的细节,而是以调查记者的视角,尽可能为大家还原案件本身——到底发生了什么?书名里有“真相”二字,其实关于任何案件,我们可能都无法获得全部的真相,只是有人在试图尽可能寻找或者揭露真相。作者在书中几次提及,类似于角田美代子入侵别人家庭或者柔弱者受欺凌的事件可能还在发生着,只不过连恶劣的角田美代子案件都是在欺凌发生长达15年之后才被警方重视,其他的受害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受到关注。作者作为日本本土的调查记者,在探寻角田美代子案件上花费的工夫足以让人敬佩,但可能出于客观叙述的原因,作者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观点,即角田美代子入侵别人家庭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受她欺凌的人那么友善和软弱,同日本人自身的性格和社交习惯是否有关联?

读这本书,对不相关的人有什么启示呢?可能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家”的存在。角田美代子一手缔造的角田家族,没有一个人同她有血缘关系,她用手段让一些人成了自己法律上的亲属。这意味着那些被她侵害的人如果试图逃跑,她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身份申请搜索状;而在她需要的时候,她的“家人”也可以为她去死,从而她能够获得保险金之类。她构建的这个家也是她特别在意的,如果谁轻微伤害到她所在意的“家庭成员”,那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那她又是如何入侵别人的家庭呢?要么是以远方亲属的身份,要么是以朋友的身份,她擅长捕捉这些家庭中的细小矛盾,并且用自己的伎俩进行离间。很多受害人受到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居然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家人。所以即使警察上门,受害人也选择了缄默,大概是因为害怕连累自己的家人,结果却很快迎来了自己的死亡。当那些受害人好不容易逃出去寻求警察帮助时,警察却以这都是家务事,不介入民事纠纷为理由,不予理睬。如此一来,角田美代子更加有恃无恐,更加知道如何对付警察。

其实,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此强调个体主义,家庭仍然是顽强的存在,是一个隐秘的场域。家庭可以成为个体生存依赖的港湾,但也能成为加害者的保护伞。一个个家庭又像一个个原子,旁人一般不会介入别人的家庭生活,连日本的国家暴力机关也是如此。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命案不在少数,所以家可以是一个天然隐秘的犯罪场所。整个家族参与的犯罪案件也不在少数,而像角田美代子这样全然构建一个家庭,并且通过瓦解别人的家庭而获得利益,也算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了。这个案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家的脆弱,当伤害发生在家庭之中时,政府和社会能否及时有效介入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更进一步,对于家庭中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加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不可持续的不平等:迈向社会与环境的双重正义》

【法】卢卡·尚塞尔/著 吴樾/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潮汐Tides,2025年4月版

推荐人:杨小舟

推荐语:

看到本书标题,我的问题是:既然经济不平等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这种不平等反而愈演愈烈?

这本小册子的作者卢卡斯·尚塞尔(Lucas Chancel)是法国专研不平等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经济不平等在社会不公和环境不可持续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并探索了平衡“减少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加强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方法。

尽管探讨社会不平等与环境不平等的联系在书中是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对我来说,本书的亮点在于讨论了为何经济不平等是缺乏审慎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

我从本书中才知道,过去几十年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是:在私人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公共财富却在衰减。

尚塞尔给出数据:在富裕国家,公共资产的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末占国民收入的70%左右降到了今天的0%,在英美等国甚至低于0%。这一现象归结于公共资产向私人领域转移(企业私有化)以及债务的增长。(40页)而富裕国家过去几十年间的私人资产获得了可观的增长,从国民收入的300%增长到了600%,房地产泡沫及其(在日本和西班牙的)破裂或者2008年金融危机似乎并未对这个长期趋势造成影响。(41页)

作者认为,在很多因素当中,过去三十年来社会国家(État social)的衰弱(税收政策、劳工保护、促进税收公平分配的公共服务等)是解释收入与财富不平等加剧的决定性因素。而之所以国家做出这一系列政治选择,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资本所有者相对于社会中其他人不断扩大的政治权力。这一结论也可以部分解释开头的那个问题。

自然资源的利益和负担一直是不公平的——无论是资源获取、风险暴露、责任的分担、政策制定参与的不平等,还是享受环境政策利益的不平等。这可以与财富在少数富豪之间的不平等分配相类比。此处隐约闪过蒂莫西·米切尔的影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一个民主问题。尚塞尔在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有限的世界中减少不平等。他结合欧洲的地方实践,提出了三条改良路径:加大公共生态服务的投资并促进社会规范转变、设计得当的环境税制、开放透明地衡量和讨论环境不平等问题。他的观点来自欧洲/法国的视角(尽管书中经常讨论美国),所以他的乐观态度可能来自绿色政党在欧洲有更大存在感和影响力,这是在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陈寅恪四书》(《馀生流转》《古调犹弹》《世外文章》《尔尔区区》)

张求会/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平常读书,几乎不会主动接触陈寅恪、钱锺书两位学者的著作,因为太难,看不懂。不过张求会教授的这套书,完全是陈寅恪生平事迹的钩沉、辑佚、辨伪,并不涉及他的学术研究。四书分别为《馀生流转: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关注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心史。其中有1949年的去留问题,《陈寅恪授史图》的时间、人物考证,刘节是否代师挨斗的考证,非常细密,且“无征不书”,绝不为迎合而做联想。

《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描述的是夏鼐、刘节、郑天挺、陈君葆、梁方仲、竺可桢等六位学人与陈寅恪的交往史。有些精细入微的判断,比如作者认为刘节、梁方仲与陈寅恪先生的关系就不一样:“新见史料足以表明,刘、陈之交与梁、陈之交,有同有异,且异大于同,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前者是酒,后者是茶。”(第4页)

《世外文章:陈寅恪集外文钩沉》考证、订补了与陈寅恪相关的文献。

《尔尔区区:“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收入了作者十余篇书评和一篇序言,作者对这些年的一些重要研究著作都做了直言不讳的评价,揄扬的如他在众多研究专著中最推崇四种:“余潜山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胡文辉的《陈寅恪诗笺释》、陈怀宇的《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我把它们比作后母戊大方鼎的‘四足’——稳稳当当,扎扎实实。”“辨析傅陈关系史的最好文字,迄今为止,窃以为仍然要数张旭东的那篇长文——《陈寅恪与傅斯年》。”(189-190页)严厉批评的如最后一篇《关于〈陈寅恪闲话〉的闲话》。

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了解陈寅恪的生平、心史,也是了解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张求会教授从研究义宁陈氏开始,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寅恪,文化世家的传承,也许正塑造了陈寅恪先生在晚年既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立独行,又有传统士人的坚贞不屈的个性。

这套书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在我看来,本书也是了解当代知识分子以及知识生产的一个很好的样本。

《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

王风、袁一丹/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2025年3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五四”从未过去,从未成为“历史”,从来都是“当下”,从来都是进行时。(王风,总序)近百年后“重访五四”,要梳理的不仅是“五四”的历史,更是“五四”言说背后层累的思想资源。

这套书共三卷,总主编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王风,季剑青参与主编“思想与观念”卷,袁一丹参与主编“文化与社会”卷,王芳参与主编“语言与文学”卷,每卷收录约二十篇文章,几乎集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五四”与“新文化”的代表性研究。尽管其中有几篇因版权或其他原因不能编入,但仍保留了篇目与目录——可以说,目录本身就是一种观点。

“文化与社会”卷的内容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选编,是我最先翻开的一卷。近四十年,五四新文化研究的趋势之一是去中心化,其中关于“梁启超系”与“五四”思想界、杜威与中国的“交互经验”、地方精英与新文化的再生产等论文都是近年颇受关注的研究。袁一丹指出,“去中心化、去稳定化的研究趋势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是以历史的方式实现五四的去政治化。”

“思想与观念”卷收录的内容“从1980年代不免粗疏却显得生气淋漓的宏大论述”到“如今趋于专精而亦流于技术操作的学院成果”,从李泽厚开始,范岱年、竹内好、林毓生、耿云志、钱理群、汪晖、周策纵、王元化、张灏、王德威、余英时……思想光谱丰富耀眼,代际变化也有迹可循。

“语言与文学”卷,从无声的白话文问题到有声的国语问题,勾勒相关研究的范式变迁,呈现研究方法与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及其历史观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近代史领域中,“五四”是个“老题目”,但从没断过“新问题”。这些论文不仅是研究领域的成果汇编,更反映了四十年来思想学术的风势起伏。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政策》

王立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这是北京大学美国史教授王立新的新著。他的上一部专著是2015年出版的《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可以说,“国家身份”问题一直为王立新教授所关注。国家身份是想象的自我,通常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即“我们是谁”“我们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我们在国际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种想象的自我是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国家身份不断经历着重塑。而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思考,进而影响对外政策。从《踟蹰的霸权》到《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与外交政策这一对关系始终是王立新教授论著的核心内容。

从研究时段上看,新著将这一问题从一战前、两次大战一直推进到冷战结束,冷战时期占了论著正文五章中的三章,这部分也是我对新著更感兴趣的部分。国家身份是想象的自我,有自我即有他者,所以,美国在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在建构他者。变化的“西方”就是一例。之前读书、聊天涉及“西方”,似乎更多是根据语境来选择其含义是指欧美,还是欧洲,而对这一差异的形成不甚了了。而在这本书中可看到美国在塑造自我身份时,对于“西方”这一话语的建构和调整。此外,还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领袖极强的存在感。“帝国的叙事话语”,这里主要是精英的话语,是外交决策者和舆论制造者的话语,所以作为美国国家领袖,总统的话语自然是重要的。而经历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崛起为“世界领袖”,在以这样的身份认知面对世界(冷战)、面对自身时,美国领导人头顶双重领袖光环,这既为其带来了极高的荣誉感,也带来了深切的焦虑。书中讲,“没有哪个大国像冷战时期的美国那样如此重视声望和信誉”,美国对自身形象如此焦虑的根源就在于其世界领袖的身份认知,而这一身份焦虑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美国在这一时期走上了全球干涉之路,泥足深陷,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光明与黑暗的辞典》

【挪威】西蒙·斯特朗格/著 邹雯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2025年4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挪威作家西蒙·斯特朗格曾有过一次家庭旅行,目的地是挪威中部港口城市特隆赫姆,二战初期,他妻子的外曾祖父希尔施·科米萨尔曾在那里生活。访问中,斯特朗格在街头看到刻有科米萨尔名字的“绊脚石”纪念牌,这些“绊脚石”用来纪念在战争中遇难的犹太人,遍布欧洲各地。当时,斯特朗格向他的儿子解释了犹太人的一个传统:一个人要死两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次是他的名字被最后一次念出。“绊脚石”提醒我们所有人记住那些逝者,只要他们的名字被念出,他们就依然活着。之后,斯特朗格开始调查科米萨尔的故事,以及科米萨尔家族的不幸,与挪威头号纳粹特工亨利·奥利弗·林南的隐秘关联,最终写成了这本具有家族自传性质的历史小说《光明与黑暗的辞典》。

作为一部融合了纪实与虚构的作品,《光明与黑暗的辞典》的结构非常特别:全书没有章节编号或小标题,每一部分都从一个字母写起,展开联想。如此,叙述便在不同的故事、时间线与视角之间自由切换。全书有四条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故事线,对应四个人物:被害者希尔施·科米萨尔、加害者林南、科米萨尔的儿子,以及作者本人。这些线索在每个字母章节中交织出现,各自独立发展,构成一种非线性但又按时间顺序推进的叙述。

尽管小说构造复杂,读者却不会在阅读中迷失方向,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人称代词的精确运用:当出现第二人称“你”时,读者立刻明白这是在讲述科米萨尔的故事;而当读到第三人称“他”时,读者清楚地知道情节转向了林南。并且,斯特朗格仅在描写科米萨尔时使用自由间接引语,而在涉及林南时,则始终采用直接或间接引语。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使我们得以窥见林南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又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说,作者笔下的林南并非一个面目不清的恶魔,基于史料,作者建构了一个平凡无奇的男孩一步步成为挪威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的因果叙事链条。表面上,林南的行为源于他的贪婪,源于对童年所受羞辱的报复;深层来看,他的一切动机都来自被承认的欲望。

《海边:瓦日迪·穆瓦德剧作集》

【加】瓦日迪·穆瓦德/著 王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3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海边》一书收录了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旅法艺术家瓦日迪·穆瓦德的两部剧作,《海边》(1997)和《焦土之城》(2003)。《海边》讲述的是一名青年远行去埋葬在他的成长中缺席却突然去世的父亲;《焦土之城》则关于一位在生命最后几年陷入沉默的母亲死后留下遗愿,希望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前往故土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和哥哥。翻开书页前,很难想象以剧本形式呈现的两桩家庭秘事,竟能如此震撼地令远方的战火哭嚎和历史的满目疮痍如在目前。

译者在序言中介绍,穆瓦德于1968年出生于黎巴嫩,10岁那年因战乱与家人逃亡至法国,但未能在法国取得合法身份,于是在他15岁那年,全家辗转至魁北克并获得加拿大国籍。穆瓦德的戏剧生涯始于戏剧表演,为了能够在异国舞台上讲述故乡的故事,他只能自己投身创作。本书收录的两种戏剧都隐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但讲述的故事显然与穆瓦德的故乡有关,他将作者与角色的关系比作“树与鸟”的相遇,“树从来不会觉得是它创造了鸟……而鸟也不会觉得树属于它。”

《海边》探讨的一个主题是父子关系,作者在创作时受到了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启发,而剧中流露的荒诞感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焦土之城》则是一部讲述几代女性深陷愤怒沼泽却拼尽全力打破轮回的史诗,爱情故事和血腥暴力交织其间。关于远方的战争,剧中有一段高度概括的描写,摘录如下:“谁知道呢?没人明白。兄弟向他们的兄弟开枪,父亲向他们的父亲开枪。一场战争。但究竟是什么战争?有一天,有五十万难民来到了边境的另一边。他们说:‘有人把我们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让我们在你们旁边生活。’这里的人说好,那里的人说不行,这里的人开始逃亡。数以百万计的命运。我们不再知道是谁向谁开了枪,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是战争。”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信立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本书初版于2001年,是第一部对汉代画像石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著作。我拿到此书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作者信立祥先生去世的消息,所以阅读此书,也算表达对作者的纪念吧。因为对这个领域完全不了解,所以只能做些简单的摘抄。本书综述了汉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简史,并对其分布区域与社会背景、艺术表现手法做了梳理。主体部分考察了墓地祠堂画像石、地下墓室画像石、石阙画像的由来、发展、配置规律与画像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汉画像石与汉代的厚葬之风有很大的关系。“汉画像石就是在风靡整个东汉社会的厚葬狂潮中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极盛期。迄今所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点正是汉画像石发展极盛期的反映。”(21页)

画像石的制作,大致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由丧主或死者家属雇请“名工”或“良匠”即雕造画像石技术最好的工匠,让他们承担画像石建筑如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第二,由雇请的画像石制作工匠,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石料;第三,由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采的石料进行再加工,使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第四,由被称为“画师”的画工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第五,由石工严格按照画师在石面上绘制的图像墨线底稿,用凿、錾等工具刻出图像,使其具有凹凸的立体效果;第六,由画师对石面上刻好的画像施彩着色,使之具有与帛画和墓室壁画同样的色彩效果。(26-29页)

在具体技法上,根据作者的总结,对于看懂画像石,有很大的帮助。比如:

不仅是汉画像石,在全部汉代绘画作品中,画面的上下位置关系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左右位置关系。正因为如此,分层配置法始终是汉画像石使用最广泛、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图像配置方法。与此相对,那些独立性较强以及必须强调的重要画像内容,则经常采用独立配置法。所谓独立配置法,就是画面上没有“层”的划分,每种题材内容的图像各自占有一个完整、独立画面的图像配置法。这类图像,一般画面四周都有由装饰花纹带组成的画框,以便与周围的其他图像明显隔开。(46-47页)

又比如:

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尽管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但却是汉代美术特别是汉画像石艺术的主要透视构图方式,绝大多数汉画像石图像都是用这种方法完成构图设计的。特别是那些场面恢弘、气魄雄大、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车马出行图,都是使用的这种透视构图法。……遗憾的是,这种能够把握图像统一视觉空间的更为科学的焦点透视法,并没有被后世的中国美术所继承,以至到近代,中国美术界不得不重新从欧洲艺术界学习和引进这种科学的透视构图方法。(59-60页)

当然,作者特别指出:所谓汉画像石内容的本来意义,指的是汉代人对画像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亦即汉代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汉画像石并不是一种自由创造的艺术,它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礼制和宇宙观念刻在石结构墓室、石棺、祠堂和墓阙上的。(63页)当时的宇宙观,将世界分成四个部分,“画像石题材内容的分类,只能遵循这种宇宙观念,分为天上世界的内容、仙人世界的内容、人间现实世界的内容、地下鬼魂世界的内容等四大类。其中,表现现实人间世界与地下鬼魂世界关系的祠(墓)主受祭图、表现现实人间世界与昆仑山仙人世界关系的升仙图,是汉画像石中最富情趣、最具人性的题材内容。”(66页)

在对汉代宇宙观、升仙思潮、墓葬礼仪的通盘考虑下,作者对画像石图像的意义做了很精彩的分析,比如:

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中的树木就是普通的树,树木所在之处是祠主在世子女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方。笔者认为,图中所表现的场景就是墓地,树木和楼阁双阙一样,都不过是墓地的象征物。……“不得血食”意味着亡国丧家或绝嗣,在古代人的观念中,无论对于生者还是死者,这都是最大的不幸。正因为如此,在祭祀已故先祖时,必须事先准备好祭祀用的牺牲。射猎、狩猎和渔猎都是获得祭祀用牺牲的手段。祠堂后壁的树木射鸟图像,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孝子贤孙为了准备祭祀祖先用的牺牲而在墓地树林中进行的射猎场面。……汉代墓地石结构祠堂后壁的“楼阁拜谒图”与升仙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表现孝子贤孙在墓地祠堂祭祀祖先的墓祭图,组成墓祭图的各种图像因素,诸如双层楼阁、双阙、马和车、树木、射猎等,都是墓祭祖先这一中心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105-110页)

又如在对墓上祠堂画像石的总结时说:

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建在墓地的祠堂不仅是子孙后代祭祖之处,而且被想像成一个完整无缺的宇宙世界。祠堂的天井和左右侧壁的最上部分别是天上世界的天帝、诸神的领地和西王母、东王公的昆仑山仙境,祠堂后壁是祠主灵魂接受孝子贤孙祭祀时所在之处,后壁的最下部是祠主灵魂往来于地下世界和祠堂之间的通路,其他祠堂壁面才是现实世界人们的活动之处。按照这一宇宙方位观念,表现不同宇宙空间景象的各类画像分别被配置在与其内容相应的位置上。全部祠堂画像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现实人间世界与其他信仰世界的关系。在画像中,死亡已不是令人恐惧的生命终结,死后住在地下世界的祠主灵魂,依然向往和怀恋着人间的一切,可以回到修建在尘世间的祠庙中来,享用子孙家人精神和物质的献祭,人鬼之间思想上的交流、伦理感情上的融会,通过祭祀得到实现。(194-195页)

不过,作者在分析画像石的桥上交战图的图像学意义时,也许有点阐释过度。他认为:“桥上交战图表现的就是墓(祠)主率领军队,冲破守桥冥军的阻拦,赶赴祠庙去接受祭祀的场面。”(349页)作者用来证明河为奈河的材料,均为隋唐以后的记载。作者也认为,以奈河为分界线的阴阳两界说,在北宋以后产生了影响。即使其祖型就是汉代的河桥图,但彼时整个冥界还处于原始的初创阶段,阴兵或冥军的观念不大可能在那时就形成。当然,对于这一看法的讨论和评判有待于专业学者的研究。

《黑色银幕: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

李洋/著,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在《黑色银幕》这部新著中,李洋教授以《纽约黑帮》《教父》《教父再起》《美国往事》《疤面煞星》《赌城风云》《洛城机密》《黑道家族》等脍炙人口的黑帮影视剧,串联起了十九世纪至今的美国黑帮兴衰史,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社会与文化做了深入解读。举例言之,无论是书中讲述的《教父》系列电影对黑帮组织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影响,还是以梦露之死为切入点来讨论的黑帮对好莱坞的渗透与控制,都兼具严肃性和趣味性,足够引人入胜。在我看来,《黑色银幕》不啻于一种提醒:聚焦光荣与梦想的主流历史叙事之外,关注暴力与欲望的黑帮电影也在讲述着另一种历史,而通过这种历史叙事,我们会对人性的复杂幽微,获得鲜活而深刻的理解。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庄仲黎/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5年3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这本书包括本雅明十篇名作,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巴黎:一座19世纪的都城》《摄影小史》《译者的任务》等。有同事说这样都是名作的书也没必要推荐了吧。想想也真是,恰如我们推荐一本《西游记》一样,好像没什么诚意。虽然如此,本月在读的也就这一本了。既然大家都很熟悉了,仅摘录一句,出自这本文集的同名篇章:“大众宛如母体一般,孕育了当今以崭新面貌重新出现的那些看待艺术作品的普遍行为。量变已导致质变。大众参与人数的暴增已改变了他们的参与方式,而新的参与方式首先会以一种招致恶评的形态出现,但观察者却不宜因此而感到困惑。”

《乔治·德·拉图尔》

【法】帕斯卡·基尼亚尔/著 王明睿/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乔治·德·拉图尔,这个出生在洛林公国的面包师的儿子,生前作品曾受到权贵们的青睐,还一度被任命为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去世后却被长久地遗忘,战火毁去了他大多数的作品,创作的四五百幅画作仅几十幅存世,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被重新认识,被公认为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本书是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游荡的影子》《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作者帕斯卡·基尼亚尔谈乔治·德·拉图尔的文集。

“拉图尔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天才之一。他反对当时的绘画;反对武埃那耽于肉欲、衣衫褶皱的巴洛克风格;反对普桑那充满困惑的人文古典主义。凝视画作对他来说有一层古老的含义:在痛苦的人像前祷告。”

“他借鉴了昂瑟斯特遮挡光源的技巧,用了一块铁板、一只手、一个人物、一颗头颅。他呈现了哥特风格的伟大人像。构思精巧的场面浓缩了极简的情景,成了一个捉摸不透的画谜。……在拉图尔面前,语言自身也处于夜晚。寂静成了寂静的苦难。这是最终的寂静。”

“乔治·德·拉图尔画的所有人物都是静止不动的,一部分在自身所处的暗夜里,一部分被微光照亮。他们出现在暗处,被一段微光触碰,保持着一种悬在半空的莫名姿势。……这不同寻常的单色是因为有那道微光。最谦卑的身体变成了纪念雕像,让人想起众神的模样。细节死去了:被死亡的下颌与阴影吞噬。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庄重,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单一。唯一的光源统一了画面。……无法假定蜡烛照亮的那些人物知道自己能被看见。他们没有去看光亮,没有去看自己,也没有去看物体。在乔治·德·拉图尔的画里,光亮在身体不知情的情况下展现出自己在展现事物。人们撞见他们在恍惚;撞见他们在惊愕,或者在失眠,或许是因为疲倦;撞见他们在专心致志地用指甲碾压一只跳蚤或者一只虱子;撞见他们吹火苗的那一刻,或是吹烟嘴的那一刻,或是吹指间麦秆的那一刻。”

“这位大师掌控着夜晚。这位大师掌控着转向内部的目光。这位大师眼帘低垂。……拉图尔的画作献给了一切事物的悲哀面,让它们在生活场景中一览无余。”

“在拉图尔的画中,神没有光环,天使没有翅膀,魂魄没有影子。……拉图尔的画作并不是在讲故事:它们在制造寂静,一直窥伺着寂静。它们浓缩了生命。它们把神秘表现为最日常的事物,也突然使人类境况中的微小元素庄重起来:出生、离别、性爱、抛弃、寂静、恐慌、死亡。”

而“美是一种烛火,摇曳在悲伤里、金钱里、蔑视里、孤独里、夜晚里”。

《体育与文化人类学》

龚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在观看各类体育比赛时,我们既能欣赏运动员对于身体极限的挑战,又能直接感受到强烈的求胜欲带来的碰撞。然而,尽管体育运动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但有明确输赢的竞技体育活动并不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在《体育与文化人类学》一书中,作者剖析了体育与殖民主义、社会结构、民族主义等人类学核心议题的关联。

一场体育比赛,一场大型运动盛会绝不仅仅是关乎体育运动本身。参赛的双方,遵守的比赛规则,所比赛的项目,参与比赛的运动员的肤色人种、出生环境……体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对整个文化的表达。而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这个观点:“传统的”前现代体育具有礼仪性,它随着工业社会的出现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成绩的强调……尽管两者没有直接联系,但现代体育与资本主义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它们都由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数学创新所驱动。

《永念群生:隋唐礼俗与信仰论集》

雷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作者所著的《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增订版不久前刚读完,循此思路,紧接着读此书,虽是论文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一些想法。

《郊庙之外》讨论的是隋唐国家礼制对于宗教的规训。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隋唐时期的聚众之禁》就是延续了这个讨论。古今中外的政府,对于可能影响到统治稳固的各种人群聚集,都有天然的警惕。作者引用了唐代宗时期的一份诏书说:

唐代官方禁止天文图谶的规定由来已久,经过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稳定受到极大冲击,朝廷对于此类具有左道乱政危险的东西更加警惕,故代宗要重申这一禁令。他不仅要求各级地方官将此禁令在乡村、要路进行牓示,使百姓周知,而且对于各州收缴上来的这类禁物,也要求刺史集合百姓,公开焚毁。(第8页)

皇帝代表天意统治百姓,独占通天权,那些涉嫌与皇帝争夺解释天意的技术、知识和信仰,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打压。隋唐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重建中央集权,对于佛、道教自然也要进行忠诚度测试。比如唐太宗时佛道之争,智实在朝堂上被杖责而亡,法琳则被要求要么闭嘴,要么到牢里继续说。文中“智者大师的遗恨”一节就描述了智顗为聚徒讲法向弟子杨广求情的事,当然,贵为皇子的杨广也不可能开口子的。对于佛道教徒聚集,政府的警惕性越来越强。唐文宗年间,蓝田县人贺兰进兴聚集乡村百姓成立“念佛会”,举行斋会念佛仪式,被当地驻守的神策军将士捕获59人,认为他们是要谋逆造反,罪当大辟。尽管审判过程中也有司法权的拉锯,这59人还是被全部斩决。(43-45页)

作者最后总结说:隋唐的聚众之禁趋向严厉,反映了国家对宗教性聚众的天然恐惧与警惕,官府总是希望将僧道人士固定于寺观之内,尽量限制他们与俗人之间的联系,更不愿他们与俗人过多往来。

《从“京观”到佛寺》讨论的是隋唐佛教对于战场实体处理方式与亡魂救度的影响。京观即战争中战胜的一方将战败方将士的尸体或首级放在一起,堆积在大路两侧或战场上,然后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大的土堆。京观是皇帝赫赫武功的证明,也是武将功勋的纪念碑。不过,到了隋唐时期,受到佛教世界观的影响,开始化京观而为伽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敌军亡魂有救度的观念产生,杨坚下诏书在战场建立佛寺,“并究苦空,咸拔生死”,“无边有性,尽入法门”。(65-68页)当然,即便这种带有表演性的救赎的观念和行为,在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面前还是会败退下来。在唐太宗下诏立七寺、毁京观之后,唐中晚期惨烈的战争,筑京观以震慑敌人、炫耀武功的情况重新出现。“到了烽火连天的唐末五代,京观的出现更为频繁,几乎每一次大战之后都会建立京观。直到宋代,京观仍多次出现,最著名的当属狄青在讨伐侬智高之乱时,在邕州城北隅以敌军5341具尸体所建之京观。”

作者最后总结说:“围绕着战场上的尸骸,我们可以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看到两个并列的传统:一是建立京观的传统,即通过将战败被杀的敌军将士尸首夯土为台,以宣扬武功、震慑敌人;另一个则是仁德之君掩骼埋胔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出泽及枯骨的仁君形象。”(86页)在隋唐时期,京观到佛寺的变化过程显示了佛教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隋文帝、唐太宗等高明的政治家利用宗教的能力越来越强。

《走入传奇》是根据新刊的《裴琰墓志》讨论唐初志怪小说集《冥报记》中“豆卢氏”故事的背景及人物关系。作者指出:“《窦琰墓志》与《田仁汪墓志》的发现,使我们得以具体考察唐临《冥报记》中一则故事的来源、背景、传播及其变化。窦琰出身于北周、隋唐时期最为显赫的关陇高门,其祖母豆卢氏及其夫田仁汪也都来自关陇集团的重要家族。作为这个集团中的一分子,《冥报记》作者唐临忠实记录了发生在他身边各贵族之家口耳相传的灵验故事。在成书以后不久,《冥报记》就‘大行于世’,不仅同时人道世、道宣等屡屡称引其书,且不到十年就出现了郎余令《冥报拾遗》这样的续作(661-662年成书)。如今,《窦琰墓志》的记载表明,当时人对于能成为《冥报记》书中的角色不无得意之情,这无疑也是《冥报记》一书迅速广泛流行的佐证。”(121页)

唐初的贵族的交际网络,通过灵验故事的传播展现出来,现在对都市传说的分析,也与此类似。我之前读到这则故事时,因为没有涉及对幽冥世界的描述,迅速略过了,完全想不到竟有如此厚度。当然,非专业读者一般不会注意石刻文献类的新出材料,作者在这方面的关注就特别明显,比如他在为《唐宋民间信仰》写的书评中就指出不应忽视石刻材料和敦煌吐鲁番文书。(292页)对我这样买椟还珠的读者,作者也许会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

【英】阿梅利亚·霍尔根/著 王伯笛/译,上海文艺出版社·拜德雅,2025年3月版

《星期五不上班》

【英】威尔·斯特朗、凯尔·刘易斯/著 重命名小组/译,上海文艺出版社·拜德雅,2025年3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这两本书是同一书系的、同时出版的、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下的工作讨论的小册子。《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指出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是不平等。这里的不平等和死板的排行榜所体现的那种不平等不是一回事。这种不平等往往闪耀着机会平等之光,并通过优绩主义体制的说辞得到了辩护。要让这样的不平等发挥作用,关键是只能让部分人有渠道获得资源。尤其是在不平等现象最根深蒂固的社会中,这种根本的不平等意味着共同的社会生活,甚至是相互理解的可能性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作者认为,资本主义注定了工作的方式,最终会吞噬我们的生活。但她提出的解决方式——工会运动、阶级意识、要求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权——看起来似乎有点空中楼阁。

相比之下,《星期五不上班》花了更大的篇幅解释了缩短工作周在资本主义经济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可能性。本书提出的办法似乎更具可操作性:社会运动、工会、政党,从观念塑造到政策议程,不断地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

萌动兽世 小说

将军不可以(限)-暖冬

「活动」注册就送新人大礼包

84.29MB
版本V9.84.14
下载小秘书夹得真紧好爽H调视频安装你想要的应用 更方便 更快捷 发现更多
喜欢 18%好评(87人)
评论 40
扶着岳从后面挺进0 学渣含着学霸的攻写作业1 赏给你们的别弄死就行2 江教授的日常生活1-安生3 风流大小姐下载4
详细信息
  • 软件大小: 81.23MB
  • 最后更新: 2024-09-16 18:34:53
  • 最新版本: V8.28.17
  • 文件格式: apk
  • 应用分类:ios-Android 宿主被guan满日常主角是临安
  • 使用语言: 中文
  • : 需要联网
  • 系统要求: 5.41以上
应用介绍
一,把冰块一块一块的放进WRITEAS,小鸟 acome
二,荡翁乱妇小说,RB优质系统全文最新更新
三,跟系统反目成仇以后(NP),童养夫想干掉我
四,我误入了R18G全息游戏,云娇雨怯青灯H
五,一家和气情乱关系十二,媚者无疆小说txt免费下载
六,神医官道,给老子叫 老子喜欢听
七,清冷师父是全派的炉鼎简介,我与公的情乱妻孝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139-8888-666
加载更多
版本更新
V1.22.17
凌驾永恒,破戒和尚每天提不下来笔趣阁

无声深处

猜你喜欢

包含 饿了么 的应用集
评论
  • 官场权欲 4天前
    退婚后山野糙汉三天被宠成宝
  • 毁童话之童话by番茄的 7天前
    棉花地的那些事
  • 乐可全文免费阅读无删减全本 7天前
    人间小喷泉1V3HL笔趣阁
  • 傻大壮你真厉害傻子春天 6天前
    曼娜回忆录续
  • 父母儿女一家狂I目录 小说 2天前
    混入直男宿舍后免费阅读
  • 朝俞R车WRITEAS震动器 4天前
    被别人巨茎征服的娇妻3D动漫
  • 他们喜欢我1V2安全驾驶 5天前
    硬糖1v1vpo笔趣阁
  • 考得好数学老师今晚就是你的 4天前
    玄莺煨(糙汉宠文 SC)
  • 一切从相遇开始 4天前
    欲成欢
  • 我可以进入你吗土豆可乐饼小说 9天前
    逍遥小散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