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无限传媒官网星媒体网站:海外短视频软件-城市更新的当涂实践③:向绿而生,打造宜居滨江花园城市
曾经,当涂是一个被“诗仙”李白所钟情的地方。
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个典型的“资深驴友”,一生共去过206个州县、80座山、60条河流,足迹遍布国内的大好河山,他对当涂尤其有一份偏爱。《当涂县志》记载,李白25岁行至当涂,在之后的37年间,先后七次回到当涂寻幽览胜,题诗吟咏,共写下56篇诗文。最终,李白选择终老于当涂,葬于大青山脚下。
现在,当涂是一座长江边的宜居花园城市。
秋天的傍晚,站在当涂护城河边,微风轻拂,碧水悠悠。河道两岸是连绵的亲水空间,有口袋公园,有城市驿站,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河边散步说笑。一路向南走到姑溪河畔,清澈的水面泛起涟漪,健身步道沿河而建,花草绿植修剪整齐,曾经脏乱差的水沟、码头、垃圾场早已不复存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比如,统筹新城与老城。
这背后,反映了当涂县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姑溪河风貌 陈俊 摄
当涂县位于马鞍山市域南侧,长江南岸,是安徽的东大门、南京的卫星城,也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位于当涂城南的凌云大桥,是沟通当涂城乡的要道,车水马龙。大桥西侧的矮圩区域,过去曾是凌云社区的承包地,有不少村民在这里养鱼、种菜,河滩上随处可见蔬菜大棚和杂物,和城市景观格格不入的同时,还污染姑溪河水质,也对堤防带来了隐患。
2021年,当涂县启动姑溪河下游防洪及水系整治提升工程,建设范围从凌云大桥北岸至宁芜铁路桥北岸,全长2500米,总面积600亩。同时,修复360亩沿岸湿地、贯通滨河7000米长健身步道、绿化堤坡60000平方米。
“我就住在附近小区,只要不下雨,我就会到这里跑跑步,空气好,环境也好,和之前比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都没想到。”市民李女士说。
如今的凌云大桥西侧,已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姑溪河生态湿地 汪宗本 摄
凌云大桥东侧的凌云山公园,正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里同样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这里曾经有几百户住户,是典型的“城中村”,环境脏乱、下水不通、路灯不亮、道路破损,还有很多私搭乱建。
对此,当涂县对凌云山棚户区实施了整体搬迁工作,并以高标准、高质量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改造。项目分两期建设,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依托凌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建设了小广场、水体、园林建筑小品、游步道、观景平台、亲水驳岸、桥梁等公共设施,并进行山体改造、植被恢复,最终打造出一座山水一体、环境优美的休闲公园,成了县城的新地标,市民的打卡地,长江沿岸的“生态客厅”。
高山古塔林边立,绿树清水环四壁。
位于当涂县北部新城的小黄山公园,毗邻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南站,建设有配套服务区、休闲区、科普区、人文体验区等服务设施,同时进行了沿线绿化提升、区域水系梳理等系列改善工作。
小黄山片区的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了片区的生态属性,提升带动了当涂北部城区的城市品质和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如果说凌云山和小黄山片区是“公园+”,市民只要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公园,那么在空间资源相对紧张的老城区,当涂则“见缝插针”,进行了多种“+公园”的尝试。
天璟湾口袋公园位于于湖路与花津路交叉口位置,建设面积约为2226平方米,主要建设了休憩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树阵等设施。口袋公园项目以“还地于民,还绿于民”为导向,旨在满足民众日常活动、健身的需求,同时也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洪涝风险。
相对而言,老城区的空间尺度比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近年来,当涂将老旧小区成块边角地、荒地等闲置空间利用起来,填补式见空植入,因地制宜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努力做到让市民在出行过程中,能够“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生态价值和社会效应“双提升”,让本地人更有归属感,也让外地人能快速融入。
当涂县城 当涂发布 图
当涂县按照马鞍山主城区标准,等高融入,打造精致县城。按照“先地下、后地上”,老城“+公园”、新城“公园+”的原则,坚持“更新规划、城市设计、项目策划、实施方案、建设计划”同步推进,规划引领、分步实施,注重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统筹地下与地上。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当涂县获悉,当地按照先地下、再地上、后地面的建设顺序,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全面推进雨污分流和杆线下地工作,从源头上治理黑臭水体,改善水质,做到标本兼治。
2022年起,当涂对老城区多条黑臭水体进行了整治。曾经,姑孰镇西苑小区一处水塘严重堵塞,加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在当地有关部门经过“清淤、建坡、复绿”等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后,水面恢复了清澈,周围环境也变得整洁,使小区居民倍感舒畅。
除黑臭水体整治外,当涂还选择于湖路进行了海绵化改造试点,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成功突破。建成健身步道25公里、各类球场和健身设施54处,加快打造15分钟“阅读圈、健身圈、生活圈”。
同时,统筹城市与乡村。
一直以来,当涂不断将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的重点向农村地区拓展、向小微水体延伸,强化污水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治理,降低水体返黑返臭风险。为了建设水美岸绿的美丽乡村,当涂县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了拉网式摸底排查,形成黑臭水体问题清单。同时,科学确定水体治理路径,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建立起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与发现机制。
走进塘南镇兴永村,村里的池塘水质清透,有几位村民正在岸边垂钓。从前,这里还不是如今的好风景。兴永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清理漂浮的生活垃圾、清淤底泥、投放微生物菌、建立垃圾分类制度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当涂县万山村
“中华三只蟹”,一只在当涂,作为“螃蟹之乡”,当涂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培育出了高品质螃蟹。少数黑臭、撂荒的水体得到整治改善后,也马上变成了被“唤醒”的优质水资源,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当涂的城市更新,是对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的全面提升,让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经济与生态双向协调发展。也是更好满足人们的期望需求,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