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这为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方向指引。可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滋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慈善理念
慈善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道德实践活动。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首先要激发其慈善热忱,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慈善。其中,慈善文化对企业家行为有着深刻影响。
当前,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慈善理念,增进企业家的价值认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倡并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素有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家讲“善恶报应”“损有余,补不足”,佛家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墨家倡导“兼爱”“爱无差等”。古往今来,这些慈善理念在商人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到了近代,一批工商业者在积累财富后,将慈善救助理念与民族救亡运动相结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涌现了张謇、经元善等慈善家。这些中华优秀慈善理念与实践是培育企业家慈善意识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滋养。
制度优化: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例如,个别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企业家的捐赠热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表现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下降会导致企业家对善款使用效率、透明度和慈善组织管理能力产生疑虑,这将直接削弱企业家参与慈善的信心。慈善组织若无法有效落实捐赠项目计划或缺乏反馈机制,就会直接影响企业家持续捐赠的意愿。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必须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方面是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要明确政府监管主导地位,推动行业自律,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协作模式;另一方面是慈善组织与企业的关系,慈善组织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互补、战略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慈善项目的成效。
舆论引导:明确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
在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有的人看不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简单地把他们看成社会财富的攫取者、贫富分化的制造者。在对企业家慈善行为的考量中,关键在于企业家要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高尚的慈善境界。但是,当下一些错误观点和负面社会舆论却对民营企业家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使部分民众对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亟须从理论上进行回应,努力形成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的舆论氛围,鼓励民营企业家以“自己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新时代慈善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另一方面,个别人通过“企业家捐款排行榜”对企业家捐赠数额进行比较,导致部分企业家因“捐得少”而备受指责,甚至有人质疑企业家的捐赠动机。这些舆论容易让企业家产生“做不如不做”的消极思想。不能将企业家的财富多少与慈善责任强行挂钩,更不能通过施压、嘲讽等方式逼捐。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转载自《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7期“问题与建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