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锅锅酱玻璃棒:被男生边抽边吸奶感觉-关税风暴下,“果链”备受煎熬的一周

关税冲击下,苹果股价在4天里蒸发了超过7700亿美元。不过多数果链企业在数年前已未雨绸缪:一方面布局更高附加值的生意,另一方面也在加大全球产能布局。
近日,关税政策的变化让果链从业者的心情大起大落。
美国不断对华拉高所谓“对等关税”,让市场担忧苹果手机的价格将会飙升。4月4日起,苹果公司股价接连遭遇下跌。截至4月8日收盘,苹果的市值蒸发了超过7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6万亿元)。消息一度引发了美国当地iPhone的抢购潮。
4月10日盘中,立讯精密管理层“强势”回应:硬件制造厂商不会承担关税、物流、仓储等成本。这些不是供应链企业需要考虑的。
4月12日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悄然更新税则,表示对包含自动数据处理器、电脑、通信设备、显示器与模组、半导体相关等类别商品的进口税率,将不受“对等关税”影响。
不过,由于苹果产业链已遍及全球,原材料、工厂等分布极为复杂,关税“黑天鹅”仍不免让果链短期经受考验。
但近年来,果链企业们也早在积极布局,押注“下一个苹果”、赴港募资,努力化解“苹果依赖”与重资产风险的困局。

01、、“观望”中的果链
《第一财经》报道,最近几天来,有大量担心“涨价”的美国消费者,正在商场抢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有苹果店员表示,几乎每位顾客都询问过一个问题:价格是否会很快上涨?
苹果公司CEO库克也冲到了“囤货”的第一线。媒体报道称,在3月的最后一周,苹果用了3天时间,从印度安排了5架包机,满载iPhone手机和其他设备飞向美国。同时,苹果也从中国批量运送了iPhone到美国。这些储备,未来或许能支撑苹果在美国市场数月的销售。
据最新财报,苹果公司每年在全球销售超过2.2亿部iPhone手机,最大的市场包括美国、中国和欧洲。
苹果可以说是将全球供应链利用得最为成功的一家公司。在它所构建的“美国负责研发创新、全球提供零部件供应”的模式中,众多果链企业得以崛起并发展壮大。
而中国的果链企业,是苹果智能手机、耳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商。2024年3月,苹果CEO库克在上海强调:“对于苹果的供应链来说,我觉得没有比中国更为重要的地方了。”
而当下,“果链企业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销量还是营收都可能出现变化。”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对《财经天下》说。
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并称国内果链“三巨头”。近日来,它们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都出现了波动。《财经天下》以投资者的名义向果链龙头歌尔股份进行了询问,公司投资部门坦承,这和国际贸易政策变动有着直接关联。但对于下一步的动作,公司目前仍在评估影响,接下来的情况变化还无法预期。
对于大众所关注的,苹果公司是否会向供应链合作企业转嫁压力这一问题,歌尔股份在投资互动平台上公开回应称:消费电子行业出口中较多采用FOB条款,因此相关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FOB条款即大众常说的“离岸价”,进口环节关税一般由进口商承担。

4月6日晚间,立讯精密方面也紧急回应称,公司已通过全球产能布局等控制风险,受影响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具体税率、关税豁免的申报和裁决等情况还不太明确,但也强调了FOB模式对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
一天后,蓝思科技也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国内外拥有9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司将从战略上拓宽全球业务版图,满足国际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跟随着苹果全球生产策略,果链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已有多年。尤其是越南市场,成为果链密集迁移的地区。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表示,目前AirPods耳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生产,大部分都已转移到了越南市场。
潮电智库分析师孙燕飚曾告诉《财经天下》,目前AirPods的耳机订单,有60%在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保留了10%。歌尔股份已将11条苹果产线转移至越南,占其苹果产线的比例为70%~80%。2024年1月,歌尔股份又宣布,拟以自有资金投资近20亿元,在越南设立全资子公司。
蓝思科技也早在2017年就投资成立了越南蓝思,并于2024年启动了越南二园项目,预计在2025年投入使用。该项目聚焦高端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零组件生产,投产后,越南园区总产能预计将占蓝思科技全球产能的25%,其中消费电子占比达60%。
在管清友看来,尤其是之前在越南等地设厂的企业,短期内或许都将受到冲击。而处于风浪之中,大多数企业现在还是选择了暂时“观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大家也“不敢动”。
对于在越南的投资是否会受到影响的问题,歌尔股份方面没有作出明确回答。孙燕飚则告诉《财经天下》,在东南亚布局了产业链的企业,目前还是以“静观其变”为主,“还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
4月9日,立讯精密进行了一次投资者电话会议。公司管理层回应称,消费电子过去多年大部分在越南的产能再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很小,公司消费电子海外扩充计划会优先考虑东南亚。
对于大多数果链企业来说,它们早已提前布局:一方面拓展更高附加值的生意,或者向其他产业领域发展,摆脱在业绩上对苹果的“依赖症”;另一方面,它们也在加大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布局。
管清友也提到,众多果链企业早已意识到,不能完全依附于苹果一家企业,它们早已经进行了业务多元化和产能全球化的布局。而作为苹果公司等企业,也必然将设法降低影响甚至让利,从动态上来讲,或许“涨价”并不会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4月10日,立讯精密管理层进一步指出:目前,公司只有很少一部分国内制造的成品出口到美国,关税对这部分产品略有影响。相信客户会要求将这部分出口美国的产品移到关税比中国低的地方,当然这会有一些挑战。
当日,果链企业股价迎来回升,立讯精密股价上涨7.15%,歌尔股份上涨9.69%,蓝思科技上涨8.86%。
02、业绩大涨,对苹果依赖度不断降低
果链龙头们在不久前,刚刚接连交出了亮眼的2024年成绩单。
万得数据根据已发布的公司财报和业绩预告统计,国内消费电子产业中的7家果链企业202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9066亿元,同比增长22.09%;实现归母净利润总计339.42亿元,同比增长14.89%。其中尤以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的业绩增幅最大,领跑行业。
3月底,蓝思科技披露了2024年年度业绩:年营收达到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长19.94%;扣非净利润32.86亿元,同比增长了46.31%。
歌尔股份的业绩也是一路高歌。2024年,公司营收在2022年后再次迈过千亿门槛,达到1009.54亿元,同比增长了2.41%;实现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增长了144.93%。
驱动它们业绩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结束了低迷期,在2024年迎来了市场需求的回暖。
2023年,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预测说,全球手机市场大盘已经度过了谷底,将在2024年至少实现5%的增长。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迎来正增长。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IDC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2.4亿部,同比增长约6.1%,并带动了相关精密零组件市场的回暖;全球TWS智能无线耳机出货量也达到了2.8亿部,同比增长约14%。
2024年,歌尔股份第一大客户占比为31.96%,蓝思科技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达到了49.45%。虽然财报中未直接点明,但业界普遍认为第一大客户正是苹果。
但两家还是在有意识地降低苹果销售额在营收中的占比。2023年,歌尔股份和蓝思科技苹果销售额占比分别为43.38%和57.83%,而在2024年,这个比例已经大幅下降。
目前A股的果链企业大多尚未进入苹果的核心芯片供应链,多集中在摄像头、玻璃盖板、电池等领域。但长期以来,它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和苹果的产品形成了强绑定。“玻璃大王”蓝思科技在2007年成为苹果iPhone的屏幕供应商,跻身果链后,苹果对蓝思科技的销售额贡献度一直在50%以上,并在2022年达到了高峰的71%。
歌尔股份起家于声学领域,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时,它就已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生产企业。2019年,公司正式切入苹果AirPods组装业务,对苹果的销售收入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之后也基本达到了40%以上。
现在,苹果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也仍然对中国企业赋予了更加充分的肯定。
3月25日,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在山东潍坊的工厂里满面春风地接待了苹果公司的“二号人物”——COO威廉姆斯。双方共同参观了潍坊工厂最新的iPhone 16e扬声器生产线,以及其模具中心。其中的扬声器自动化生产线,开发融合了柔性制造和人工智能技术。

与苹果深度绑定,对供应商而言始终存在着“硬币的两面”。公司的业绩和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非常容易受到苹果公司策略变化的影响,同时代工业务也限制着它们的毛利率。
无论是蓝思科技还是歌尔股份,它们都在推进“精密零组件+整机”的产业链整合。在“内生”层面上,把产业链做深、做透。它们与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的合作程度,也不断在加强。
早在2021年,蓝思科技就收购了手机壳加工龙头可成科技旗下的可胜科技(泰州)及可利科技(泰州)两家公司,切入金属结构件供应链。第二年,蓝思科技向子公司湘潭蓝思投资30亿元建厂,正式入局整机组装领域,并在投产后就拿下了小米手机的订单。目前,蓝思科技从材料研发、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完成了全产业链覆盖。
歌尔股份也早已不满足于只做麦克风、扬声器等声学领域的基础产品,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涉足了声学模组、智能声学整机等领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2004年,歌尔股份组建了MEMS(微机电系统)研发团队,并在2017年作为全资子公司歌尔微独立运营。所谓MEMS,是微型机械加工工艺和半导体工艺相结合的产品,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结构、信号处理与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单元等集成在一颗芯片上制作而成。歌尔微的MEMS声学传感器,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32%,位居全球首位。
不过,对果链企业来说,代工业务始终无法形成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为了撕掉代工的标签,它们也早已开拓“外延”业务,向更多的领域激进地拓展生态,寻找“下一个苹果”的市场。
这是一场盛大的摆脱“苹果依赖症”的阳谋,但同样也是艰难的探索。
03、何时找到新主业?
果链企业切入制造新领域,是具备天然的优势条件的:长期以来,它们已经形成了软硬结合的能力,能快速实现量产,和其他品牌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歌尔股份已经把为苹果代工之外的业务,做成了自己新的“主业”。
电子元器件业务,由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两大板块组成。前者包含了苹果产品代工业务,曾是歌尔股份的第一大营收来源。但在2021年,智能硬件营收首次超过了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并在此后成为歌尔股份的业务重心。
2024年,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贡献了572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56.66%,远超过智能声学整机业务26.05%的占比。
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中,包括了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产品,以及PS5游戏机等娱乐交互设备等产品。公司在财报中提到,VR、MR等产品的销量同比实现了显著增长。
歌尔股份早已对VR、AR等产品“押注”,期待其中出现“下一个苹果”。早在2016年,歌尔股份就已成为索尼PSVR的独家代理商,2020年还与Meta旗下硬件品牌Oculus签订了独家代工协议。
布局已久的歌尔股份,一直在等待VR产业的爆发期到来。去年公司的业绩发布会上,一位投资人对姜滨吐槽说,公司一直在表示期待产业的发展潜力,这是否也说明产业还在继续“等未来”。当时姜滨回应说,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近年来,随着AI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智能硬件领域的格局也终于出现了发展的曙光。2024年VR/MR头显出货量大约为960万台,同比增长了8.8%,其中Meta Quest占比达到了73%。而歌尔股份正是其供应商之一。
歌尔股份也将汽车电子列为与消费电子一同重点发展的业务,在传感器、AR HUD模组及光学器件等细分方向上取得了进展,目前车载HUD曲面镜及PGU模组均已实现量产出货。
但在业绩报告中,汽车电子并未单独分类。在今年4月的一次机构调研中,公司管理层也表示,汽车电子相关业务已有一定的营收产出,“但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仍然较小”。

蓝思科技产业生态布局,则涉及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AI眼镜等热门新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围绕着智能驾驶座舱、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等多类汽车电子产品进行了布局。2024年,蓝思科技在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板块获得了59.35亿元的收入,已经和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超过30家车企形成了合作关系。
杭州人工智能“六小龙”从今年年初起就屡屡在社交媒体上刷屏。2月时,灵伴科技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佩戴AR眼镜出席活动,借助眼镜的提词功能完成了主题演讲,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备受瞩目的杭州“第七条龙”。鲜为人知的是,Rokid的AR眼镜核心供应商,正是蓝思科技。
蓝思科技同时也是支付宝的供应商。2024年7月,支付宝推出“碰一下”支付功能,用户在手机解锁和NFC开启状态下,触碰支付宝支付设备,跳转到支付确认页即可完成支付。而这款智能支付终端产品是由蓝思科技和支付宝共同研发,蓝思科技为这款收款机提供玻璃盖板、整机组装等服务。
当前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也出现了蓝思科技的身影。智元机器人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是原华为“天才少年”。今年1月,蓝思科技公告称,已与智元机器人合作,批量交付其研发的灵犀X1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并深度参与该产品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
蓝思科技更大的野心浮出水面:那就是打造一个具身智能硬件核心制造平台。日前,公司在投资平台上也表示,公司已建立专门团队,为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提供关节模组、灵巧手、躯干壳体等结构件及整机组装服务。
但在财报中来看,这些都还是蓝思科技的副业。智能汽车和座舱类、智能头显和智能穿戴类业务,在2024年分别只为蓝思科技贡献了8.49%和4.99%的营收。其中智能汽车和座舱类业务的收入同比上涨了18.73%,但毛利率只有101.7%,同比下降了5.29%。
无论是AR产业、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汽车,这些新业务的未来固然美好,但它们投入巨大、回报周期也相对漫长。为了布局新业务,果链业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不约而同地,在今年不久前,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都启动了新的IPO冲刺,准备向港股市场筹备资金弹药。
歌尔股份准备分拆歌尔微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在今年年初已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接收备案。
3月,蓝思科技也发布公告,拟赴港二次上市。蓝思科技解释称,这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募资净额也将分别用于丰富和扩展产品及服务组合、扩大全球业务布局、提升垂直整合智能制造能力。
果链“三巨头”中,立讯精密目前还没有披露2024年业绩。但业内有传闻称,立讯精密也或将启动赴港上市。对此,立讯精密表示“不予置评”。
与消费电子产品端的快速更新相比,供应链的迭代发展更为复杂。但这是果链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哪怕需要的时间更为漫长。
(作者 | 阳一,编辑 | 李不清,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