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师app免费网站入口:avove主播-梅兰芳访日文献、冯其庸题字等亮相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展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岁积跬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展”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一层展厅开幕。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在戏曲、音乐、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的珍贵收藏成果,包括清代戏衣、梅兰芳访日文献、冯其庸题字等。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以历史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为标准,共获藏911种2453件藏品。
此次展览分为“妙笔写韵”“粉墨传韵”“书卷留韵”和“清音余韵”4个单元进行展示。

现场
其中,戏曲类展品中,有清道光后期昆曲生角穿戴的纳纱龙箭衣。纳纱是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属于苏绣纱绣针法,苏绣称“戳纱”,北方称“纳纱”,以素纱为绣底,用彩丝绣满纹样,四周留有纱地。箭衣在京剧中是武备之装,生、净、丑、杂各类角色都可穿。此件纳纱龙箭衣的成衣年代为清代道光后期在蓝色素纱上绣以金龙、祥云和水波纹样式,配色典雅、做工考究。这件纳纱龙箭衣征集自戏衣收藏家陈申。

纳纱龙箭衣
戏曲类展品中还有一组梅兰芳先生访日演出期间的媒体报道资料。据悉,梅兰芳曾三次访日公演,将京剧艺术传播到海外,他在1919年、1924年两次赴日演出,开启了京剧艺术走出国门的新格局,他首次在帝国剧场演出时,剧场日日满座。众多期刊、报纸纷纷报道。2024年10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泰州召开。日本梅兰芳研究者佐佐木千先生和日本京剧研究会会员吉田登志子女士参加了此次研讨,并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捐赠梅兰芳访日演出期间的珍贵历史资料共14种21件。

梅兰芳访日演出媒体材料
音乐类展品中,有获得国家专利的改良阮。这组作品征集自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徐阳,为推动民族乐器的发展,徐阳教授研发了“徐阳牌·阮族”系列阮乐器。该系列阮族乐器根据现代民族乐器声部和组合演奏的需要,设计制作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这些阮采用齿接榫卯工艺,以避免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潮湿所引起的腔体开裂、变形等问题——针对部分阮指板过窄影响左手推拉、吟、揉等技巧发挥、指板过宽限制右手快速过弦与左手换弦按音的问题,调整指板宽度、弦距、琴杆角度,在方便演奏的同时获得了更好的音乐效果。

改良阮
美术类展品中,汇聚了国内5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位获“鲁迅版画奖”的艺术家,以及俄罗斯4位人民艺术家、6位艺术科学院院士、8位功勋艺术家的作品。
一件《羽扇豆》,征集自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苏霍维茨基。

展品
此外还有征集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理事的《受伤的人》《无足轻重》、以及征集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国璋的《叼羊系列画稿之二》。

《受伤的人》《无足轻重》

《叼羊系列画稿》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傅真忻捐赠了一件木版画《五彩蝶》,傅真忻说:“1992年,我创作的《五彩蝶》采用滩镇独产的白泥浆蒸制土粉纸和艺人白制的土颜料为材质,吸取民间艺术的造型,加上单刀直入的雕刻手法。”

《五彩蝶》
书画类展品中,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杨越捐赠的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鉴定研究室” 题字;也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移交的曲学朋篆刻“乘长风破万里浪”印。

冯其庸题字

曲学朋篆刻
文献类展品中,则有王朝闻及其夫人简平写给工艺美术大师徐竹初的亲笔信札、涂武生先生旧藏的20世纪早期俄文经典文献等。

信札
捐赠专家代表涂武生在发言中表示,虽已跨入鲐背之年,但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挥有限的、微薄的余热和余力。捐赠艺术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南在发言中说道,202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藏品入藏与活化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期待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以开放视野为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发展注入活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洪俊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的总结,更是对藏品资源贡献者的深深礼敬。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深耕学术收藏,完善收藏体系,推动藏以致用。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初。
开幕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