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下载官网入口:极品柚木白嫩小泬自慰嘿嘿-A股银行年报“反向讨薪”情况如何?中国银行追索扣回超3000万,更多银行“沉默是金”

财联社 4 月 3 日讯(记者 彭科峰)每到年报季," 反向讨薪 " 都会成话题之王。
今日,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 A 股上市银行中,已经有中国银行、重庆农商行、浙商银行等多家公布了薪酬追索扣回数据。其中,中国银行一家银行去年 " 反向讨薪 " 就达到 3250 万。
港股上市银行中,中原银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等也披露了 " 反向讨薪 " 的最新情况。
多家银行陆续 " 发榜 " 中国银行两年 " 反向讨薪 " 超 5 千万
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在 A 股银行已经公布的年报信息中,中国银行 " 反向讨薪 " 的额度暂列第一,超过 3000 万。
年报显示,中国银行根据机构类型、规模和岗位风险管控职责,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 40% 以上的绩效薪酬实行延期支付,延期支付的期限一般不少于 3 年。同时,中行制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如在职期间出现职责内的风险损失超常暴露,中行可部分或者全部追回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尚未发放部分。2024 年,该行共计对 2469 人次执行追索扣回,金额合计 3250 万元。
这一数字超过去年。2023 年,中国银行共计对 2059 人次执行追索扣回,金额合计 2275 万元。这意味着,过去两年,中国银行已 " 反向讨薪 " 超 5 千万。
除了中国银行,重庆农商行、浙商银行这两家 A 股上市银行也披露了去年的薪酬追索数据。根据年报显示,重庆农商行表示,依据监管要求及经营管理需要,该行建立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机制,2024 年内累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 143.9 万元。
浙商银行年报指出,本公司薪酬政策与风险管理体系相协调,与机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匹配。本公司对员工的薪酬分配与所聘岗位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程度挂钩,不同类型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与绩效分配方式,适当向营销岗位倾斜,并按照审慎经营、强化约束的内控原则,建立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相关机制。报告期内,本公司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 1,424 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 3,033.78 万元。
而以目前披露信息来看,2024 年 A 股上市银行 " 反向讨薪 " 的总额,已经接近 7 千万。
招商银行今年选择 " 隐身 ",但业内称 " 反向讨薪 " 仍在进行但不愿披露
去年,招商银行的 " 反向讨薪 " 数据公布后,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年报招商银行并没有发布相关数据。
" 薪酬追索的制度,是监管要求银行建立的,目前并没有每年必须发布‘反向讨薪’数据的硬性规定。" 某江浙沪银行人士杨磊(化名)告诉财联社记者。这意味着,监管没有硬性规定,是大部分银行没有披露上述数据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没有披露数据不代表没有进行高管的薪酬追索。连日来,多家全国性银行的内部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2024 年度,该行也有 " 反向讨薪 "。这是因为,高管的薪酬背后都有相应的业务指标。如果达不到相关指标,以及负责的相关领域出了问题,大概率都会触发 " 反向讨薪 "。近几年来,对于薪酬追索不少银行都是 " 只做不说 "。
" 肯定有啊。但是我们不愿意在年报中发出来。"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戈壁(化名)告诉财联社记者,该行的核心考虑,正是相关数据的舆论关注度极高,因此近年来基本没有披露过。
多名银行人士表示,是否选择发布 " 反向讨薪 " 数据,完全由银行决定。如果决定发布,则意味着 " 意有所指 "。但是目前来看,上市银行的主流选择是 " 沉默是金 "。
在交流中,有业内人士表示薪酬追索扣回其实并非易事,在认定流程上会比较严谨。
" 核心原因是,管理层认定,高管对某些不良、某些事件存在个人方面的责任,非客观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才会决定扣钱。" 杨磊坦言,实际执行中," 反向讨薪 " 也不是那么普遍和容易,关键是要有确定性的理由,相关责任人被严格认定需要担责。
未来," 反向讨薪 " 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吗?目前银行人士意见不一。
有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近年来各种不良日渐暴露,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 " 反向讨薪 " 的人数和额度将可能逐步增加。但是,也有人士认为 " 不一定 "。杨磊就认为,这主要看银行管理团队的态度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