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logo官方网站:狡狐心里的野蛮熊第七章-【社论】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意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在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方面,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当下较为流行的前沿技术,都可以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去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接下来,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才能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打造自主的创新平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南繁硅谷”,即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提高一代种子繁育效率。据悉,每年冬天到海南进行南繁的育种单位约有700到1000家,涵盖绝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高校、育种企业。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要推广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优秀方案。如重庆构建“富慧养”智慧养殖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设备降低养殖成本15%以上,销售额提升超20%;贵州遵义建立“智慧辣椒云平台”,使椒农平均增产15%,市场溢价超30%。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等十大重点领域,对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要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仍依赖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部分先进技术未能有效推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因地制宜,着重补齐这些短板,打造农业生产的“六边形战士”。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五年,也是过渡期的收官年。全力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经。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努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业农村不掉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