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传媒沈娜娜面试功能介绍:糖心vlog小桃不惊醒挑战播放-说话“吃螺丝”,其实有“真相”
思维很快,但语言却没跟上;散装的词汇突然像喷泉一样,让人一时半会儿组织不过来了……于是,口吃的“诊断”如约而至。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300万口吃患者,学龄前儿童的口吃发病率3%~5%,通常发生于2~5岁,青少年的患病率为2%左右,尤其7岁组儿童的患病率最高。口吃患者中80 %为男性,男女性别比:3:1~5:1 。
但不容乐观的是,不少人对口吃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王素娟副主任医师表示:孩子说话“吃螺丝”,其实有不少真相。
口吃有三类,原因各不同
王素娟介绍,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它主要表现为说话时的音节重复、拖长或停顿,导致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口吃者在说话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却难以流利地说出来。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说话者的语速、音调、音量和面部表情。。口吃通常始于2-5岁,虽然大部分儿童有自愈的可能,但也有约20%的学龄前儿童口吃者将延续到学龄期或成人,1%的成年人可能患有口吃。
目前,口吃分为三类,一个是发育性口吃,即人们常见的幼年时期开始的口吃,第二是心因性口吃,这是患者受到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口吃,第三是神经性口吃,患者大脑受到了一定的伤害造成口吃,如脑部创伤等。较为常见的是发育性口吃,其发病率为3%-5%,但最终延续到成年时期的口吃占比仅有1%。
口吃有“真假”,治疗需辨别
“我女儿一着急紧张就容易‘口吃’”,表现为会重复一个字或一句话,不知道她的语言是不是没跟上发育?”“我家孩子平时说话语速比较快,有时候他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头会说得比较连贯,但会突然‘卡壳’,这是口吃吗?”
在王素娟看来,这些情况不是口吃,而是孩子在语言发育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的大脑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不匹配的状况。而口吃属于言语流畅性障碍,是语言表达的节奏出了问题,通常表现为说话时有延长、重复、停顿等现象,有时还会伴有面部肌肉紧张或者异常的肢体动作。
王素娟认为,以上两位家长反应的情况属于语言发育问题。“孩子可能是语言发育得较快,或是由性格使然。有时候,孩子比较敏感,性子也比较急,这种情况可能容易出现所谓的“口吃”,有些对自己有较高要求的孩子总是期望把一句话说得非常完整、面面俱到,这样也会偶尔出现语言不连贯的情况。
平翘音不分,构音有障碍
有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在发音时,“g”和“d”两个音节时很容易混淆,比如说“圣诞公公”容易讲成“圣诞东东”。呼唤“哥哥”时,会叫成“德德”。还有的孩子分不出平翘舌音。发生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这个情况又称为构音障碍。儿童构音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是在发音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发音不准确或咬字不清。构音障碍是口语的语音障碍,但是词义和语法正常。”王素娟介绍。
正常情况下的构音运动是胸腔呼出的气流经声带的振动后,经由咽喉、上腭、舌、齿、唇等构音器官的摩擦或阻断发出语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会导致言语的肌肉运动缓慢、无力、不精确或不协调,发音的部位、方式、强度或动作等出现不协调,就会形成构音障碍。4岁以上儿童的构音障碍需要及时干预。
口吃不传染,莫与智商连
也有不少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玩伴有点结巴,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会影响自家孩子的说话习惯吗?口吃究竟会不会容易被“模仿”和“传染”?有人说,口吃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
王素娟表示,目前研究显示,口吃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它并非是模仿而来,口吃也不能和智商高低划等号。研究表明,口吃者的智力与普通人没有差异,在所有可以想象到的职业中都有口吃患者取得了成功。大家熟知的口吃名人不少,比如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电影《国王的演讲原型》)都曾经口吃。
多数能自愈,遗传亦可能
有家长问,口吃可以自愈吗?听说还有遗传风险,是这样吗?
王素娟表示,80%孩子的口吃是可以自愈的,还有20%的孩子可能会一直留下来这个口吃,甚至持续终生。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口吃,应该及时就诊。我们会对口吃的孩子进行评估,并结合口吃相关的一些因素进行预判,比如说男孩可能比女孩发病率更高一些,如果有口吃家族史,那么孩子持续存在口吃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口吃是有一定的遗传风险的,如果家族上有较顽固的口吃患者,那么其下一代的口吃几率就会增加,当然也并非100%“中招”。有家族史的孩子,在出现口吃后,干预应该更积极。
口吃莫小觑,或是性格的锅
有家长问,孩子口吃是因为我的管教太严格所导致的吗?
在王素娟看来,口吃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语言行为异常等,它可能与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的区域功能异常有关,也可能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过于严格的管教可能会让孩子原本的口吃情况加重,但通常不是口吃发生的根本原因。
口吃会影响孩子流畅表达,可能会带来孩子在社交上的困扰,有的孩子会对口吃这件事非常在意,有恐惧心理,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等,也可能会有焦虑、恐惧等情绪出现。当然,不是所有口吃的孩子会伴有负面情绪,有些孩子虽然有口吃,但自我认知良好,也愿意积极表达,口吃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就很小。而孩子对口吃的反应与他的个性、对口吃的认知相关,也与家人、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口吃早干预,牢记“四要点”
很多人都觉得口吃只是语音流畅度的问题,没有给予的足够的重视,但其实口吃影响远不止这些,长时间口吃会使孩子丧失自信,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自卑焦虑,逃避社交,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口吃”的情况,但是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和引导,孩子说话不流利情况仍未改善亦或加重,建议家长带孩子寻找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进行干预。
那么,家长在发现了哪些“苗头”后应该及时干预?又如何对口吃的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呢?
首先,应警惕口吃家族史;孩子开始口吃的年龄较大(3岁半后);孩子的口吃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孩子口吃的频率增加;孩子说话时很紧张或很费力;孩子避免或排斥开口说话,一旦出现以上六点,就应及时干预。
王素娟提示,对口吃的孩子进行早期干预不妨从家庭做起。
第一,避免过于聚焦,以中立位的态度去看待口吃,注重提高交流质量。如果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表达节奏,不断提示孩子不要这样说话、说话慢点、注意不要卡住等,反而让孩子认为口吃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从而增加负面情绪,使口吃更加严重。
第二,家长应放慢自己的语速和处事的节奏。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应该以中等偏慢的速度与孩子交流,但也不可过慢,应保证自然交流,在与孩子相处时候的语言和态度应该“温柔而坚定”。
第三,避免时间紧迫感,多给孩子回应的时间。有二孩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另一个孩子会抢话,或者本身这个孩子是急性子,通常在说话的时候会有时间紧迫感。因此,在口吃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让其他孩子先不要抢话,认真地听他说完。
第四,创造支持、包容的家庭环境。当孩子认为家庭环境是支持的,并不会因为口吃而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会有正向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语言处于发展阶段,支持、包容的家庭环境会让他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来源:大众健康卫生报
文字:冷 嘉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本文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