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糖心官网:糖心apple网站-断点与延续:孵化器“新办法”释放什么信号?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科技创业服务的机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要求下,孵化器的发展思路折射出本土科技产业的建设方向。
2024年11月,《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称“新办法”)发布。新办法首次对孵化器进行分级管理,减少了对场地设施、人才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提高了对服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的要求。此举或旨在降低中国孵化器对地产、物业管理和政策补贴的依赖,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新办法一经问世,引发大量孵化器的焦虑。
新政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巩固了哪些既有目标,又体现了哪些新风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通过分析1996年、2006年、2010年、2018年、2024年五个版本的孵化器管理办法,参考“十五”到“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报告,结合对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的采访,讨论此题。
政策背景:时代新要求与科技部重组
孵化器最早由科技部与联合国合作引入中国。1987年5月,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基金会主席拉卡卡先生访问中国,并向国家科委领导提出在中国建立企业孵化器的建议,得到了支持。一个月后,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
早期的孵化器还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比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是副县级事业单位,列有事业编制人员10名,到1990年才开始执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8年8月,中国启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明确表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是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中国孵化器早期,创办孵化器的目标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对于“就业”这一目标,2001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中写到,“中国加入WTO以后,传统产业和部分弱小的科技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就业问题将再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中国孵化器数量快速增加,就业规模迅速扩大。据2001年数据指出,企业孵化器自诞生后的50年间,全球总量近3000家。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1995年有记录开始,突破3000家仅花费了22年,而且又用5年的时间就突破了6000家(参考图1)。202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覆盖就业306.6万人,累计毕业企业23.7万家。
数据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3)》谢秋伊 制图
伴随量的扩张,孵化器业取得了许多成就,奠定了中国科技企业服务业的基础,培育了一批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成果、企业和人才。但同时,孵化器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挑战(参考表1)。
从“十五”到“十三五”的孵化器规划报告可看出,这些挑战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对企业的服务急需从物业、政策为主的基础性常规服务,向以创业企业成长为核心的孵化服务提升。
数据来源:五年规划政策文本 谢秋伊制图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四五”发展规划》没有刊发
后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孵化器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以2018年中美贸易战为节点,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贸易摩擦。后疫情时期,中国房地产开始进入结构性转型期,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在这个环境下,孵化器以补贴和收租为主的盈利模式面临更大挑战。
2023年3月,国务院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将原科学技术部有关孵化器建设的职责——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4年11月刊发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工信部从科技部接手孵化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以来最重大的政策更新。这份文件展示了工信部根据新经济周期,调整中国孵化事业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政策细节:新政新在哪?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详细对比2018年《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老办法”)和2024年“新办法”的政策文本,发现新办法延续了老办法“培育科技型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朝着多元主体的方向发展”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但同时,“新办法”有以下五个显著的差别。
第一,总目标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在第一章总则中,2024年“新办法”的目标定位于“促进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形成“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而2018年“老办法”的相同位置,提出是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一目标侧重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对孵化器的定义、评估和管理工作。孵化器的公益性和就业促进属性有所减弱,而服务科技产业的属性则得到增强。这意味着,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孵化器的管理焦点不再仅仅停留在空间、就业、专利、人才等‘中间指标’,而是进一步聚焦于转化的终点——产业化和市场化。
第二,减少空间、人才、专利、就业方面的指标,增加对专业服务和自有投资的要求。“老办法”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硬性要求“孵化器可自主支配场地需不低于1万平方米”,且“在孵企业注册地和主要研发、办公场所须在本孵化器场地内”。还要兼负“推动留学人员、科研人员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和“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技术成果和人才等资源”的任务。
以上均不是新政要点。“新办法”定义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是“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经营设施、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拓展、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删除和减少了对孵化场地的面积要求和运营年限要求,提高了对服务收入(不含房租收入)和投资收入的硬性划线。以及,可能因为原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现划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政删去了人才和项目引进、留学生创业的相关表述。
第三,分级认定,越市场,越产业,越“卓越”。“老办法”只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个标准认定,而“新办法”按业务性质分综合类孵化器和专业类孵化器,按业务质量分成基础级、高能级和卓越级三类。其中,卓越级只有专业类孵化器能够申请。
专业类孵化器的卓越级标准中,删除了对场地和运营年限的要求(而基础级和高能级只是降低了该要求),且在孵企业的数量要求(30家)比基础级(50家)还低。但相比前两级,卓越级提高了对团队和服务、专业服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自有投资能力的要求,并对每年毕业企业数量划了硬线。
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一家“卓越”的孵化器,可以没有空间,也可以是刚成立的新锐,只要能综合市场资源进行产业化,就是“卓越”。此外,“众创空间”的说法没有再被提及。
第四,动态管理,防止“躺平”。“老办法”用一个章节(六个条款)的篇幅阐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申报和管理工作,而“新办法”这部分内容增至四个章节(十四个条款),其中大量新增内容涉及开展常态化监督,防范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和数据造假。
此外,动态监管要求也有所提高。老办法“定期”开展考核评价,“连续2次考核评价不合格取消资格”。而新办法“每两年”组织绩效评价,等级为D(不合格)的撤销评级。具体认定标准上,很多累计性指标也改成了当年指标。
第五,区域上弱化均衡,鼓励挑头。“老办法”规定,全国艰苦边远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要求可降低20%。而“新办法”中这一比例变成了10%。此前20%的标准,或是为了减缓“孵化器地区和城乡发展差异仍较大”,但当前全国经济恢复缓慢、科技产业内外压力增加,要优先“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2],向有能力做产业创新、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倾斜资源。
政策影响:业界面临洗牌
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认为,“新办法”落实后会对当前孵化器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一大批存量孵化器会因为不能适应新要求“倒下”,一小批新生和转型孵化器会迎来新的“风口”。
“中国大量的孵化器以‘二政府’‘二房东’的方式运作,靠租金和补贴,在房地产繁荣时期挣了很多钱。”范伟军说,这导致当前孵化器存在较为严重的粗犷式发展、服务同质化、数量泡沫化的问题。
“这些孵化器可能无法达到新政对于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如果不认清现实、深入产业,发展新的盈利模式,会面临淘汰。”范伟军估计,目前满足要求的从业人才和孵化器数量较少,本次洗牌的“淘汰率”可能在八成以上。
虽然很多从业者会对“新办法”表示“猝不及防”,但实际上这一趋势早有预示。在科技部治下,每个五年规划都提出了增强孵化服务质量的问题(参考表1),而1996年、2006年、2010年、2018年四份管理办法,也在不断细化和增强对专业服务能力的权重。
此外,北京和上海已先试先行,在本次新政前就推出了类似理念的孵化器管理方案。2022年,北京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首要目标是“实现硬科技孵化服务效能大幅提升”。2023年,上海出台《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首要目标是“全市孵化器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
认定比例上,“标杆”和“高质量”孵化器的数量更低。截至2024年4月,北京认定了23家标杆孵化器,而2022年北京原本拥有27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5个国家级),认定比例在8.5%左右。截至2025年1月,上海认定7家高质量孵化器,而2022年上海拥有20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认定比例在3.4%左右。
因此,可以预见,符合“新办法”的孵化器数量会远低于“老办法”下的存量,这意味着国家对科技孵化的资源投入会更加集中,行业面临洗牌。
政策建议:扩散建设卓越孵化器的知识
虽然提高专业科技孵化服务能力的趋势和信号早已存在,但客观上,这一宏观政策将造成行业较大波动,从而影响已有孵化器及旗下企业对营商环境和政策稳定性的感知。
对此,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有三个建议。
第一,孵化器政策的新导向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要保持稳定。当前的新办法还是征求意见稿,吸收建议后会调整、公布正式版,正式版公布后,还会出台更多配合政策。这些政策组合的理念应该和新办法保持相对一致,持续释放信号,强调政策导向。意志坚定不走回头路,才能让企业放心转型、放心投资。
第二,加强政企沟通,向社会介绍改革的思路和原因,获取更多舆论支持,深入了解孵化器转型一线遇到的困难,尽量减少存量孵化器转型的结构性困难。同时有效扩散关于存量孵化器如何转型“卓越”的知识,为存量孵化器找到新的盈利模式给予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第三,制定孵化器扶持新政过程中,要充分吸取以往经验,评估政策公布后的非预期后果。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注意补贴制度不应扭曲正常的孵化市场激励结构,不要以获取新补贴为目标导向,以免造成新的浪费。同时,有效补贴外溢性较强的创新环节以减缓市场失灵,提高整体行业的效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