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官网在线网址:糖心美人-集采不是问题,问题在药上
人到中年,有时候吃药就和吃米一样。米吃多了,你不用知道它是一年两熟还是两年三熟,入嘴好不好吃,家家户户上了餐桌都知道。
当下集采仿制药不如原研药,"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 ",这是从一线医生到病患身体力行的普遍感知。不论是疗效差异,还是增强版的副作用,恐怕由不得更多人嘴硬,毕竟没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长度去说谎。
这既不是在反对用药集采,也不是在反对仿制药,而是在反对医改后的集采药。凡事终归不能搞极端化,为了盲目追求低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件事追溯源头,应该从医疗反腐说起。更早的时候,用药的自由度掌握在医生手中,过度医疗和多环节医疗腐败,长期出现在我们的认知中。在一些披露的典型案例中,医药代表其实完全不需要懂医药,不论是依靠情色还是依靠利益交换,只需要你搞好关系和链接,你就能拿到高薪和提成。
异化后的销售体系,也滋生出我国诡异医疗模式,大量药厂的营销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背后伤害的是认真工作的医护人员的感情,破坏的是国家医疗收益的平衡,染指的是消费者和医保资金背后的集体利益。由于利益链条盘根错节,哪怕在集采上位之后,它们仍然长期在水下暗流涌动。
所以集采早期的价格谈判,真的是在作秀吗?不是。集采早期确实挤掉了不少原研药用于 " 疏通关系 " 的腐败的水分,可中期价格砍到实在不行了,原研药就跑路了,大厂高仿药狗尾续貂,效果也算说得过去。直到后期变本加厉盘剥价格后,才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背后的道理,就和拼多多上的假货一样。你当然可以压榨品牌商的利润,压榨过狠,品牌就会被吓跑,最后你用足够低的价格,只能在一堆白牌货品里面寻找相对的好物,以及看起来还凑合的 " 正品 "。
你信誓旦旦对我说,集采牛肉 20 一斤,与 50 一斤的进口澳洲牛肉差不多,我还算勉强相信。可你告诉我,你集采来了 2 块钱一斤的牛肉,口感质量和原装澳牛一模一样。这我是真不敢下嘴。
回到医药领域,劣药不是假药,吓人程度并不比假药差。你喝拼多多上劣质的辣条不一定会出事,但你吃了低劣仿制药的副作用,那可就难以被估量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恐怕一方面,和医保金库 " 拆东墙补西墙 " 后银根短缺有关系,越小的支出,越容易被进账填补,维持账面上的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也和药监局的履职责任密不可分。这么烂的药,是怎么通过的一致性检验?搞送检而不抽检,且不需要通过临床一致性检验,如何能保证降低药价的同时又保证药效?一致性检验后落实到地方,还能继续更换医疗辅料,那所谓严格的检验流程,不就变成了 " 一次性检验 " 吗?
这里头还有更有意思的。要说医保没钱吧,但是里面却有高价的中成药。30 元一盒的原研药太贵,被踢出医保目录,中成药 70 元一盒却纳进医保。安慰剂效果拉满的中成药与救命的仿制药,把价格差异拉到了极致。
当你看到鸿茅药酒都是中成药的时候,就很难不怀疑,推广中成药和提供低仿集采药,核心目的是否都为了节约社保,纾解老龄化难题。
回归本质来看,集采制度本身不是坏事,讲讲价格也没什么错,坏在了唯价格论上,忽略了药品本身应该有有效用底线。一方面只压价,一方面却不监管,当底线被突破了,靠手搓淀粉丸子吞服,又怎么能好好地治病救人?
想来想去,正因为中药、中成药和集采药的应用场景往往不集中于特定群体身上。一旦把津贴特护病房的使用药物与外部拉平,喜欢中药的优先上中成药和汤剂,第一批率先使用仿制药。
相信大多数问题,到时候都能得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