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蔻千金裘:糖心vlogcom官网版-提高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匹配度,上海将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
1月17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举行,介绍民生服务保障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市人社局局长杨佳瑛、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晓出席。
有记者提问,大学生求职就业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怎样推动高校培养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需要,市教委有哪些考虑?
周亚明介绍,受办学惯性和学科传统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我们花了很多精力为大学生就业开拓岗位,服务对接,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改革把它作为重要的方向来做,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下一步,将从两方面来推进:
一方面,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角度,跳出学科“自转”小逻辑,融入科技和经济发展主战场“大逻辑”,引导学校从“自转”到“公转”的过程。一是让学校找准新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对艺体类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是让办学适应新变革。动态调整优化培养结构和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理工农医类招生结构规模,比如提出2024年到2026年三年时间,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的占比要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重点投向三大先导产业、数字经济等国家和上海需求缺口大又急需的领域。
三是让专业贴近新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从“怎么培养人”角度,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超常规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围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超前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二是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冒尖”人才。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遴选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试点,强化AI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三是实践取向培养技能型“巧匠”人才。结合行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用企业订单培养、校企精准协作等方式,供给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包括城市更新等超大城市运维和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技术技能骨干。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把大学“象牙塔”精准培养成适配社会的“人才库”,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让我们培养的人找到更多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