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官方在线观看:麻花传媒md034苏蜜清歌-访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聚焦“三个名城”,争当改革探路先锋
扬州自古就有敢闯敢试的基因传承。奋进新征程,扬州牢固树立“实干争先”的鲜明导向,时刻保持“勇争一流”的精气神,以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原创性改革,努力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争当探路先锋。
近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设区市市委书记访谈”采访团来到扬州,感受“产业科创名城”的澎湃动能,体会“文化旅游名城”的独特魅力,领略“生态宜居名城”的崭新图景。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寄予期望的“好地方”,扬州始终聚焦“三个名城”建设、争做三个示范,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进行到底,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以改革为牵引,经济运行向新向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扬州如何通过深学细悟,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
王进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扬州市委明确未来5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和“路线表”,建立“三张清单”推进改革工作机制,有力有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扬州落地落实,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彰显。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203项。制定《关于深化开发园区招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12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现招商公司“全覆盖”。制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2号文件,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意见,探索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特色品牌,“诚信扬州”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在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扬州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1—11月全市工业开票、工业用电分别增长9.5%、12%,增幅分别位列全省第2、第3;社消零总额增长7%,增幅位列全省第1;进出口总额增长15.8%,增幅位列全省第4。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62个、增长64.4%,24个列省和525个市级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23%和11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17.9%,增幅分别位列全省第4和第2;实现利用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56.8%,增幅列全省第2。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全年将力争实现增长6%的目标。
当前,扬州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系统推动“613”产业集群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六大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元。航空产业链是扬州“613”产业体系首群首链,我们通过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企等举措,五年时间内产业链“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累计集聚1000多名航空人才、落地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50多家关联企业。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扬州发展壮大航空产业,我们将抢抓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把与中航的合作作为扬州与央企合作的“头等大事”,把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作为扬州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用好用足航空航天产业专项母基金,努力将扬州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科技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以实干为导向,系统协同推进改革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做出总动员、总部署。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对切实抓好改革任务推进落实,坚定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明确任务要求。扬州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王进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寄予期望的“好地方”,我们始终聚焦“三个名城”建设、争做三个示范,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进行到底。
紧扣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向发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突出健全“613”重点产业链发展推进机制、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耐心资本投入机制等,力争2025年工业开票破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4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链达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53%和42%,生产性服务业规上企业突破1200家,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以上。到2026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
紧扣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突出在科技招商、高企培育、平台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强化制度供给,力争2025年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00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新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少于340人,引进培养科创项目不少于200个,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扬交易、在扬转化、在扬应用,促成产学研合作6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0亿元。
紧扣打造双向开放节点城市,聚焦更高水平建设开放平台,更大力度开展交流合作,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在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大招商实效等方面创新机制,确保实现明年外资利用持续增长,外贸同比增幅高于省均,力争在1亿美元重大外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紧扣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健全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共建、激励扶持、品牌示范等三项机制,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持续提升文化旅游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和对实体经济的助推力,努力让扬州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紧扣擦亮“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片,深化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两项国家级示范,深化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样板。
紧扣深化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协调机制、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经济、科技、金融、网络等重点领域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
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记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民生方面,请问扬州接下来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哪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王进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尺,我们将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提收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让所有人都能通过奋斗拥有更稳定的工作、获得更稳定的收入。今年,预计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5.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明年,我们按照高于经济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持续推动居民增收工作。
聚焦促均衡,连续23年出台民生“1号文件”,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每年推出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每月240元和830元,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深入开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治理,加快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健康扬州建设。深化义务教育实体型集团化办学,明年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达标率达92%以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达标率达90%以上。
聚焦保平安,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健全国家安全工作体系,以政治安全为统领,统筹推进经济、科技、金融、网络等重点领域安全;着力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加快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推广“文昌经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扬州。
聚焦促畅通,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畅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渠道,市委市政府推出大型融媒体问政节目“政事面对面”,面对面接受群众监督,点对点答复群众质询,切实将群众“诉求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市人大推出“选民见面日”活动,明确为民办实事项目由人大代表票决,办理效果由人大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市政协推出“社情民意”活动,强化政协委员履职意识、借力意识和精品意识,以点串线、以点带面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切实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聚焦“三个名城”,争当改革探路先锋——访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