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妖姬屋-燕子矶:物流网络中的闪亮节点|劳动者的书信②
【编者按】
历史的魅力,也许也藏匿于一摞摞尘封书信的褶皱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手和土地的联系逐渐松动,人们扔掉锄头、走出村落,跨进流动的世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收集整理了大量劳动者的书信,它们来自乡镇工厂、民营企业、少女心房,也来自异国他乡。字里行间,不仅有商业意识的觉醒、政策变革中的裂隙,还有经济神话下的琐碎......它们是社会转型期的微观样本,描摹出八九十年代劳动者在城乡流动中流转的心事。
五一劳动节期间,我们整理了五组劳动者主题书信,让这些沾着机油与汗水的字迹告诉我们,一群人如何用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在流动的时代中为自己架起桥梁。

海报设计/王璐瑶
文/张乐天
1980年前后,每逢寒暑假,我从复旦大学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陈家场,总是被我的亲戚、朋友甚至“面熟陌生人”追着问,能否“搞到”废电缆、铜丝、漆包线、三夹板、塑料粒子、铁皮、钢板、螺纹钢、木材、人造丝……
市场化的工商业物流网络带着陈旧的“历史痕迹”开辟着崭新的生活世界,处于新旧交接线上的物流网络有许多重要特征。1980年代初,南京西霞区燕子矶人民公社燕子矶丝织厂是人造丝、线绨被面等工商业物资物流网络中的闪亮节点。何以可能?有些什么特征?该厂厂长陈利民1980-1988年收到的三百多封书信[1],为我们提供了解开这些迷团的线索。

人·设备·原料
燕子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的东北角,北临长江。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它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年年春天,燕子飞来,伴着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别有一番情趣。
1980年前后,燕子矶历经沧桑,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燕子矶人民公社以及下属的部分生产大队依附着南京化学纤维厂、南京化工厂等国营大厂,先后创办起20多家“队办”或者“社办”小化工厂。

那些年里,燕子难觅踪影,燕子矶却成了化工原料及其相关产品的聚焦地,成为物流网络中的闪亮节点。一方面,生产本身包含着流动,需要人、设备与原料等多方面的流动;另一方面,生产不断为物的流动注入新的元素、提供新的动力。
因此,燕子矶每一家正常运行的企业,都是物流网络中星星般闪光的亮点。在亮点中,我们发现了一颗新星,一家最早参与市场经济物流网络编织的集体企业——燕子矶人民公社下庙大队丝织厂。该厂1980年前后被公社接收,成为燕子矶人民公社燕子矶丝织厂,主要生产当年极其紧俏的人造丝织成的线绨被面。
该厂厂长叫陈利民,他是燕子矶公社下庙大队干部。一个农村大队干部,怎么能办起丝织厂?我们从书信中看到陈利民厂长的身体力行,他全身心投入到企业运行中;看到企业寻觅技术人员,购置设备,及时采购原料。这一切使燕子矶丝织厂不断地驱动着物流网络,紧张着,流动着,充满着活力。
陈利民的妹妹远嫁武汉,原先在武昌仪表元件厂工作,后来调到武汉马场一家合作布店做营业员。1980年6月10日,妹妹写信给陈利民,告诉哥哥远嫁他乡的两个姐姐的情况,信中开头就写道:
大哥,你好!
……听小徐来说,你们家生活没有什么规律,我们又远,听了心里又不舒服,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好多说,只望你们看在孩子的面上,共同搞好自己的幸福之家。听说大哥爱喝酒,这样对身体有害,望自己多多保重。春燕姐的身体好吗?望多多注意身体,不要为小家庭增加多的烦恼。你们身边又无什么亲人,只有自己来照顾自己。军军肯定长高多了,我们都很想他,望寄一张稍大的近影。
这段话短短的,却让我们想象一个“顾厂不顾家”的陈利民,一个喜欢喝着酒、“嗨”着谈生意的陈利民。
另一封来自生意场上“弟弟”的来信,让我们看到一个对生意伙伴关心备至的陈利民。写信人赵友良,自称弟,来自浙江东阳白云服装厂,写信时间1984年11月18日。
利民仁兄:
来函敬悉,你不愧为是个言而有信的正人君子,在百忙中还记到我这落伍之人,在下深表谢意,仁兄在来信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说坎坷的人生道路,使我们深知世态的炎凉,人情之冷暖也将我们的性格熏陶的不易于动感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重感情,恰恰相反,在真诚面前,我们就会倍感这种真诚难能可贵,你我之间,就更会产生“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之感了,我非常珍惜这种真诚,你我之间,我非常愿意,如你来信所说的能“长期共处”,能“我俩常通信联系”。
你那横溢的才气,广宽的生产销路,使我既对你敬佩,又衷心地祝贺你,我真心实意地向你学习。关于两件秉其绫的事,因此料不适于做领带,而贵厂又是畅销货,那就恕我等到需要时再求助于你吧。暂时就不要发货了,我表示歉意,而羽纱,则我肯定要,何时要用多少数量,目前因一批业务还未将合同落实,故还不能肯定,但到12月份下旬,我将需要2件羽纱做西装里子,请你给予帮助支持,到时我会来信或来电联系,货款问题你就放心好了,明年的羽纱数量、时间容我再与你联系。
匆匆草书,意不尽言,就此搁笔,请代我向小郭师傅问好。
农村办企业,需要技术人员,需要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燕子矶丝织厂曾经从其他企业“挖”技术人员,下面来自江苏省扬中县三跃丝织厂朋友罗志强的书信交代了引进一个技术人员的情况。
老陈,你好!
你的来信已收到,内情已悉。因我出差才回来,今天见信后,即时给你复信,顺便邮出绸被面合同一份,请查收勿误。关于师傅情况,今天已通知他来我处,关于他的工资问题,准备在本月25日同来贵厂面议,你看如何。关于姚师傅的情况,早已向你说过。他自从去年从河南临汝绸厂回来,因路远不想外出。他已同意到贵厂效力,我们是有过多次交道的朋友,一切到时面谈吧。祝你工作顺利!(1983年6月21日)
1980年代初,浙北、苏南地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技术人员极其“吃香”,企业想尽办法也很难找到长聘人员。此时,一些国营、二轻或乡镇企业的技术人员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解决一些企业的技术难题。燕子矶丝织厂也曾多次请“星期日工程师”提供帮助。

人员的流动代价高,燕子矶厂更多以向相关单位购买图纸等方式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1980年12月2日,江苏省胥口人民公社纺织机械厂不仅给燕子矶厂提供了一套纺织机械的图纸,后来又“再邮给你厂零件图一份”,信中还写道:“我们将给你们提供各种方便,尽可来人或来信,但需要查明各种易损堆零件的图号、名称、数量以便据此配给。”
农村办企业,需要各种机器设备。我们从陈利民的收信中看到,燕子矶丝织厂的主要设备来自两家国营企业——苏州吴县第三纺织机械厂和上海第三丝织厂。例如,1983年1月初,上海第三丝织厂收到陈利民的信,要求供应相关设备。1月15日,上海第三丝织厂郑锦生给陈利民回信,谈到了设备供应的情况:
来信中说到,棋盘板2付(即目板55目)可以供应,纸版线(即白便带线)5公斤,麻通丝1万支也可供应,对于梁子板30块,如一台花机应该50块,长度还是做被面,还是狭幅花机,长度是多少,信中没有提明,又如梭子,上海只有24#即长度354m。又有左右手和铁哈钳式和铁木哈钳式贰种。请来信决定后,我即给你信。
初创时期,燕子矶丝织厂像其他乡镇企业情况一样,只能沿用国营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设备原始、落后,相对容易“搞到”。
但是,工业原料的情况却不同,1980年代初,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工业原料极其紧缺,所有相关企业都要“抢”,能否获得原料关乎企业的生与死。人造纤维的供应仍纳入国家计划。
或许,陈利民难忘1983年。那一年的4月30日,他接到江苏省扬中县三跃丝织厂朋友相河的来信,欣喜若狂。信中写道:
关于滌纶丝,现已解决800公斤,日本进口的低弥丝150吨,价格16860元每吨。你接信后,立即来扬,带上限额单,并把人造丝同时带来。如果能带半吨人造丝,那就除掉人造丝的钱,需带多少钱,你就带多少钱来。滌纶丝有发票,其他暂且不谈。
日本进口人造纤维当时极其紧张,朋友的帮助为他如虎添翼。

被面:从燕子矶发出
我国棉布供应一直极其短缺。1954年开始,我国实行严格的棉布配给制度,国家每年发给每个居民一丈多布票,各类棉布产品、丝绸产品,均凭布票购买。1970年代中期,化纤产品出现了,的确凉让人惊艳,线绨被面[2]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线绨被面可以用较少的布票购得,人们“咬咬牙可以买得起”[3],更重要的是,线绨被面颜色极其鲜艳,花纹极其吉祥。一时间,作为结婚礼物,线绨被面流行起来;一时间,在长三角农村,一对新人“拜天地”,大家最关心“新床里有几条被面”。

线绨被面的销售季节性较强,春节期间,正值结婚高潮,线绨被面尤其紧张。1982年2月9日,江苏省六合县程桥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林传辉写信给陈利民,感谢他的热情支持,并告知,目前,程桥供销社与城西供销社都“急需被面供应,望你接信后,速带三件玟瑰红线绨被面来”。信中同时讲到,春节尼龙袜销售季节渐近,如有尼龙袜,希望提供。1985年2月4日,南京百货公司白下办事处永新棉布店要求陈利民提供线绨被面,玟瑰红、大红、血牙红、西红等共500条,“春节将临,货在节前送,越早越快越好。”
陈利民及他的燕子矶丝织厂真的能“躺着赚大钱”?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当时,互联网还如此遥远,电视、电话还如此稀缺。信息的传递不得不大量依靠人们的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范围有限、效率很低,所以对于陈利民他们来说,迫切需要把信息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知晓。
年复一年,南京市以及栖霞区不断组织交易会,帮助陈利民他们编织物资流动网络,更创造机会让陈利民他们慢慢打造成物流网络的节点。经过多年努力,被面、羽纱作为长销产品,已经与全国许多地方、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
云南晋宁贸易货栈是云南的一个转销点,货栈进货以后,分配到云南部分市、县的商业部门。1985年6月16日,云南晋云贸易货栈给陈利民写信求被面:
想来你们工作一定很忙吧。好久没有与你们联系了,不知情况如何。原来我们是老关系了,所销你们的被面,顾客反映较好,现在为搞好市场供应,满足顾客需求,请支援我们部分线绨被面,价格照原订为荷。具体的线绨被面是玟瑰红700条,粉红300条。
1985年7月14日,江苏省吴县甪直镇桥台桥丝织厂厂长介绍该厂年轻的小陆拜访陈利民,小陆回甪直后写信给陈利民,信的开头是“老陈、阿妹、弟,你们好!自从我12日晚上到了你家以后,你们把我当成亲儿子一样,象亲儿子般对待我……”,我们从这封信里看到了当年“亲情”的建构。
关系建立以后,线绨被面、羽纱就源源不断从燕子矶发出,流向全国各个不同地方。我们从陈利民的收信中看到,在销售过程中,他还必须妥善处理四大难题。

首先是钱的问题。1982年7月2日,陈利民收到上海协大祥绸布商店的信,信中写道:
这次你厂发来纱背绫三件已收到。该项货款当于近期筹款汇你。查自今年三月实行新价以来,到这批为止共收你货一万五千料,已愈足额。由于我店自五月底止暂时停止营业,加以人行催收原有借款,以致周转失灵,故请七月份起暂停发货,等九月中旬恢复营业后再行发货。事非得已,尚请谅解。
上海协大祥是国营大企业,是陈利民的长期销售客户。燕子矶丝织厂的部分产品就是根据协大祥的需要生产的,协大祥突然提出因钱的问题停止发货,那生产出来的货怎么处理?陈利民不得不解决这个难题。
其次是出错问题。农民办企业,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经验,难免在商品交易、运输、结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例如,1984年1月5日,云南省晋宁县化乐供销社写信给陈利民,信中说:
我们供销社于1984年元月9日由晋宁县贸易货栈站,进得你们厂线绨被面1箱,共计数量201条,我们于元月15日经单位领导、门市部负责人、营业员三方人负验收,发现其中一批原装数量是10个。可是实际验收后只有9个,后经我们反复查对,还是短少1个,我们单位无法解决,只好写信给你们单位,请你们想办法给我们解放一下,实在对不起!
事情看上去很小,只涉及一条被面,但是,作为一家正规的生产企业,再小的事情处理都需要走流程,也会涉及不同部门,涉及不少人。所以,出错问题也会给陈利民带来麻烦。
第三是价格问题。1980年代初期,燕子矶生产的线绨被面、羽纱等产品都是紧缺商品,有着讨价还价的优势,即使如此,价格问题仍经常让陈利民头疼。1985年2月7日,陈利民收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贸易货栈的来信,请燕子矶厂提供的被面不要涨价。
陈厂长:
您厂来函,我栈收悉,内情尽知。只因生丝涨价,要求增加一些彩芝绫价格问题,我栈也进行了研究。85年合同数量不大,再不要变价,我栈除与贵厂有彩芝绫合同外,还与上海、南京丝织三厂,都有彩芝绫合同。他们都没有变价要求,再者,一地三价,我们确实无法销售。同时,物价部门也不允许这样做。自与贵厂建立业务关系以来,三年就变价三次,83年每米2.50元,84年2.52元,85年2.55元,前两件货款已承付,后三件货还未到。再者您厂湖兰彩芝绫色有些浅,希贵厂到南京丝织厂取样,以求改进。
第四是信用问题。下面的一封书信批评陈利民不按合同办事,我们很难考证信中所讲事实的真伪,但不满情绪流露在字里行间。
陈厂长,你好!
今来信非别,本月23号给你一电,需发羽纱600米,不知你厂是否要发?发了没有?念念。本来信早给你,因你厂合同我未带上,无法订。这几天该店经理出去有事,在下月1-2日能回来,等回来后我用空白合同订好,盖好他的公章,后寄给你。在无合同前,我的看法,你把货马上用快件发给他,汇款是银行托收,价是和南院门商店一样,马上把货发后办理托收手续,以便早日汇款。这家单位又是我的老关系业务单位,因他未见样品,不敢多要货。线绨被面还在联系中,多少能解决一点。发与不发你厂自定,时间一长又难说。
上次你和南院门订货,本来第二批货都可给他发来了,后来他到青岛去进了5000多米,主要是你们不按合同发货,不讲信用,老王一见我,在我面前大发雷霆,讲你们不会做生意。本来你的货他不要了,因合同期已过,我和你讲话,还是按合同发,款不会拒付了,请你把货发出后急速办理托收手续。
西安坝桥区编织城三厂百货商店 周达明
1982年12月20日

燕子矶-许村两地情
陈利民的书信体现着物流网络的韧性,也描画出物流网络的不均衡性。陈利民的三百多封书信中有25封来自浙江省海宁县许村丝绸厂,进一步读这些许村来信可以看到,写信人王志华的书信分两个时间段,一是1981年5月到1983年2月,二是从1985年到1986年;写信人盛一禾的书信时间,是从1983年5月到1985年9月。
海宁县许村人民公社在海宁县的东部,向东与杭州接壤,向西是海宁县长安镇。许村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纺纱织布传统,杭州有大量棉纺、麻纺以及丝织企业,而长安镇上更坐落着浙江第一丝织厂,因此,许村一直有获得纺织原料的“近水楼台”之利。1970年代中期,许村就开始创办大队、公社二级丝织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更成为浙江省著名的纺织产业聚集地。许村的纺织产业主要生产传统的棉、麻、丝织产品,而燕子矶则主要产出人造丝及其产品,因此,燕子矶与许村两地有着产业互补的优势。
进一步说,互补需要人的推动,我们从陈利民的书信中看到,燕子矶-许村,两地书,三个人,驱动着被面、羽纱等物的流动,推动着情感的不断升华。

王志华的年纪应当在45岁左右,比陈利民大些,他曾经在信中称陈利民为“小陈”。王志华担任许村人民公社下属一个大队的干部,于1970年代中期创办了该大队的丝织厂,到1980年代初期,他担任了许村公社丝织厂负责人[4]。
王志华最初的书信处处体现着“互助”。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封信写于1981年5月16日,信中谈到如何帮助陈利民他们解决设备的安装、维修的话题,信中也要求陈利民:“本厂烧材特别,0号柴油,无法解决,请大队和贵厂方给我解决一点,数量根据对方条件,请着重关心一下,请回音。”刚写完求助的话,王志华又在信结尾处补充了一句“另,陈厂长,上次你们说关于推销羽纱问题,现有我地一个单位需要,请要出售,来人,样品带来,面谈。志华。5.16。”
王志华是人民公社中的干部,身不由已,1982年3月1日,他写信告诉陈利民:
陈厂长,你好!
本月1号收到来信,可好。上次我的来信说,可能来宁,但是,现接上级通知,把我调出绸厂,到邻居厂,在2月24号报到,丝厂工作,如果你来时,找我也是很方便的,有事也可商量,请不必挂念。
关于21支棉纱是不为难的事,总会给予方便。价格问题不知,详细告诉我。人丝问题,国外产,国内产,规格粘胶120#人造丝,有希望落实后,再给我打招呼。总之,还需要帮助我,因为我丝厂也缺少(原料)。现在有些单位要购白厂丝,还要人造丝,要一点被面,我也有的。不管哪一个来,找我。等你确有货料后,我特来宁一次……
王志华在信中告诉陈利民,虽然他已调离许村丝织厂,但是,他是陈利民永远的朋友,燕子矶丝织厂有任何事情,他仍会尽力提供帮助。
1982年以后,王志华与陈利民联系很少。两年多以后,王志华调回许村丝织厂。脱离业务的时间长了,他寻求着陈利民的“指导”:
利民厂长,你好!
近来工作忙吧。上次的回信收到,并知厂长代我操心,想到厂好家好,但我天天盼望来杭便来我厂指导。由于我二年时间不接近此项工作,比较生疏,购销不通路,带来担子重,心急,1,原料紧缺; 2,产品销难,无法外出,关系单位少,确实思想精神有一定压力。所以,再次求厂长帮忙,关于被面问题,丙纶丝织的,有人称尼龙被面的叫法,我们生产的,请你帮助问一下熟悉的店家,我们价格一般来说10.5-11元,如果有什么特殊要求,其他困难,请信告,如果需面谈的话,我前来或专派人来,对不起麻烦你。
王志华“重新出山”不久,直接派自己的儿子去找陈利民,他在信里几次亲切地称陈利民为“小陈”。在另一封信里,王志华还强调说:“我与你们关系,是永久永远性的,是无代价的友谊感情。”
利民友,
你好!好久没见面。并代问全厂职工、干部好。小陈同志,我前后给你二封信,第一封信你给我回信的,但第二封信不知你是否收到。二信内容都一样,你可明白我的意思。因我今天叫老二儿子来你处,1,找你麻烦,联系一下,机织丝问题;2,被面推销问题; 3钢材问题。另外便玩玩,让他看一看,见一见世面,懂些社会知识,不过靠你们帮忙,协助他的工作。小陈,你是有什么事情,可同他告诉清楚,叫他转我。小陈,你上次来信说到杭州玩,来我处,我一直等待,现现时,长久日昐你来。当然知道你忙。没有什么,请大力协助我儿工作。浙江海宁许村纺织厂,王志华,7.8
我们再读读许村盛一禾写给陈利民的书信。
盛一禾是一个年轻人,不知什么原因,盛一禾与陈利民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从陈利民的书信中看到最初盛一禾写的信都是求助信。
老陈你好!
我们长期没有通信了,听说你到志华那里来过一次,我听志华说,你厂老师傅已经回去了,现在你厂要请老师傅的话,我到你厂里来。我们厂里在承包、分组,不是他们不要我,但是工资很低,我家里条件困难,想到你厂里来,如果要的话,请你来信告诉我,如果你厂不需要请老师傅的话,请你到别的厂里去问一下,要的话,请你打听一下工资问题。
我还有一件事要麻烦你,我们那里的单丝尼龙被面,你们这里需要,价格11.5-12元,要的话,你去问一下,什么颜色,要多少量,在信中告诉我,陈厂长,麻烦你了,再见。盛一禾1983年5月13日。
1983年6月25日,他用一个农村青年能够想象的文字感谢陈厂长:
陈厂长你好!
今来信向你问好。祝你切顺利,陈厂长,我们已经回到了家乡,在路上平安无事。陈厂长,我们这次到你处来卖被面,你特别对我们关心,在生活上对我们照顾得很好,关于被面问题你对我们化了不少心血,这次我们非常抱欠,陈厂长你对我们非常热情,我们多次找你麻烦,你还是非常热情,我们,这就是真正朋友。
陈厂长关于放在你这里的被面问题,请你不要心急,慢慢来,你为我们办好,来信告诉我们被面价格,我们就开发票寄给银行帐号告诉你。……你为我们办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陈厂长我们的感情要象芝麻开花节节谪,一天更比一天深。陈厂长,你还要为我们解决一个困难,关于我们这次来你处卖被面的事,我回厂要车费工资报销,要求你陈厂长给我们一点人造丝,现在人丝我们联系好,单位款子很快就要汇来你厂。

在此后几个月里,他数次让陈利民帮忙,当然,他有机会也帮助陈利民。例如,1983年7月6日的一封信里,盛一禾谈到,他可以帮忙推销陈利民厂里的次品人造丝。他要求陈利民先把人造丝寄来,否则,“单位的领导说年轻人做事不放心”,人造丝一到,单位一定能马上汇款。
盛一禾于1984年春节结婚。在度过新婚蜜月以后,1984年2月22日,他又写信给陈利民,说自己已经离开许村丝织厂,只等陈利民的回音,可以马上去燕子矶上班。
这封信没有下文,盛一禾应该没有到燕子矶丝织厂上班,因为该年5月10日,盛一禾署名“你的朋友”,写了这样一封信给陈利民:
陈厂长您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是一年了,你上次的来信我已收到,上次你托我之事,我没有机会,特别在中央84.1号文件精神鼓舞人。农村有了致富门路,我们7户村民也办起了两台绸机,现在有了营业执照和帐号,现在我想托你被面问题,请陈厂长帮我解决一部分,质量问题和上次大不相同,保证在95%以上,如果你能帮我解决的话,请及时来信,不但是被面问题,而且还有两纶丝750-900两种规格,都需要陈厂长帮我这一臂之力,丙纶丝的价格大约每吨多少,望陈厂长来信告诉我,我们终于在3月20日胜利投产。另无他事,有言面谈。
像江苏省南京郊区一样,许村的企业最初都是大队、公社集体企业,起初称为队办企业、社办企业,人民公社解体以后,改称为乡镇企业。1980年代中期,极少数有魄力、有能力的农民,首先冒着风险创办私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也先后承包给个人经营。
盛一禾应当是最初的“吃螃蟹者”,他不仅率先办起了私营企业[5],而且半年以后,他还承包了许村丝织厂的6台织机,开始生产人造丝被面。几多求助几多情,推动我们带着好奇心重读陈利民书信,重新观察、琢磨燕子矶,这个物流网络的闪亮节点……
(作者:张乐天,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本文经作者授权节选刊发,文内人物均为化名。
[1] 陈利民收到的书信主要集中于1983年到1985年。
[2] 一种纺织品的名称,一般用人造丝为经,用棉线为纬织成的被面。
[3] 线绨被面每条9到11元不等,与当年工资,或者农民的收入相比,算十分昂贵。
[4] 书信中出现过四种称呼,许村丝厂,许村丝织厂、许村公社纺织厂与许村绸厂。
[5] 他的企业是7户联办的,当年也称为“联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