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福利影院:曹逼视频-这种传染病进入高发季:传染性强、尚无疫苗,怎么防?
" 全身起疹子像鸡皮疙瘩一样 "" 手部出现脱皮 "" 持续发热 " ……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分享孩子感染猩红热后的症状。
猩红热似有抬头趋势?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 2025 年 3 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3 月广东省报告猩红热发病数为 1542 例,较 2 月增长 641 例。而在 1 月,该病报告的发病数为 2328,报告发病数在猩红热之前的病种为乙肝、梅毒和肺结核。
另据刊载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的研究文章,猩红热在欧洲和亚洲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中国 40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猩红热在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临床已有病人增长趋势。通常在冬春季节的发生率会高一些,天气变暖后,发病人数也会逐渐减少。
春季猩红热高发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健康提示,当前正值猩红热高发季节,提醒公众特别是儿童家长加强防范。猩红热是由 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Beta-Hemolytic Streptococcus,GA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该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均可造成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也是重要传播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猩红热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2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19 年间,我国猩红热发病率持续波动上升。
这一趋势并非中国独有,关于猩红热传播的研究文章指出,自 2011 年以来,包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报告了猩红热病例激增现象。202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通报多国猩红热疫情暴发,其中英国报告的死亡病例达 235 例,较之前死亡率上升。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 3-15 岁的儿童。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 可能因前几年采取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儿童对各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免疫力有所下降,出现免疫鸿沟或免疫落差。预计 2024 至 2025 年,猩红热可能出现明显反弹。而且猩红热以儿童为主,表现比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在幼儿园年龄段高发的呼吸道疾病滞后。"
与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同,猩红热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李侗曾进一步解释:" 猩红热虽是呼吸道传染病,但为细菌感染,与流感、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病毒不同。呼吸道病毒喜冷怕热,以冬季高发,而猩红热在学龄儿童中与学生聚集更相关,开学后学生聚集传播影响更大。此外,猩红热病原体化脓性链球菌对温度的耐受性使其在春夏季也可高发。"
亦有相关研究文章指出,具有强传染率季节性模式的猩红热、风疹和腮腺炎发病数峰值主要集中在每年 4 至 6 月,而传染率峰值为每年 2 至 3 月。其中,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气象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皮疹与舌苔变化。其中,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 39 ℃左右,可伴头疼、全身不适。发热后 24 小时内开始发疹,从耳后、颈部,然后迅速蔓及躯干和四肢;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上均匀分布,伴有痒感,消退后皮肤会脱屑。
" 草莓舌 " 和 " 杨梅舌 " 是猩红热最具辨识度的临床特征。专家表示,尤其是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红肿的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 " 草莓舌 ",2 至 3 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称 " 杨梅舌 "。
注意早期症状鉴别
针对猩红热的早期识别问题,李侗曾表示,典型猩红热病例一般不易漏诊,但轻症表现可能被误判。
" 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发热、咽痛,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若症状轻微,如低烧或不发烧,且无典型皮疹、草莓舌或杨梅舌,家长若未能仔细观察,仅凭‘发烧咽痛’描述,也可能导致误诊。猩红热被误诊为手足口病的情况较少,但如果患儿咽部出现白点而非典型的扁桃体红肿化脓,则可能被误判为疱疹性咽峡炎。" 李侗曾进一步指出。
专家强调,家长在早期识别时应重点关注孩子的咽部变化。家长早期识别猩红热,关键看嗓子。
例如,孩子出现发烧咽痛,若咽部有米粒大小白泡,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早期;若为扁桃体红肿化脓,可能是猩红热;出现草莓舌,高度怀疑猩红热;身上出现弥漫红疹,摸起来皮肤有粗糙颗粒感,像摸在砂纸上,是典型猩红热。
目前,猩红热尚无疫苗可用,预防主要依赖早期识别、隔离和基础防护措施。李侗曾建议:" 孩子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且家长拿不准时,先嘱咐孩子居家隔离休息,不要带病上学,既可更快恢复,又可减少传播风险。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家庭和学校教室多开窗通风,注意咳嗽礼仪,养成良好习惯。"
为何至今未有猩红热疫苗?彭劼解释称,单一疫苗难以覆盖所有菌株,因此目前尚未研发出相关疫苗,研发难度也相对较大。此外,感染后其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这进一步增加了疫苗研发的难度。由于存在众多血清型,一个疫苗很难实现全面覆盖。还有一个考量因素是,猩红热可以通过抗生素有效治疗,患者症状能够迅速改善。因此,与那些没有药物治疗的病原体相比,其疫苗研发的优先级相对较低。
在治疗方面,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及红霉素仍是主要治疗药物,目前耐药率较低。
李侗曾特别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猩红热是细菌感染,对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敏感,耐药率低。规范治疗为尽早隔离休息,早期使用抗生素,且要足疗程,一般建议服用 7 至 10 天。若症状缓解后过早停药,容易复发且有后遗症风险。"
目前关键还是在于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多位临床医生提醒,患儿需要居家隔离,在家庭环境中,猩红热对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不过,由于大多数成人抵抗力较好,一般情况下感染风险相对较低。家庭可采取一些措施,如保持相对隔离、戴口罩、通风透气、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勤洗手、注意环境消毒、减少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