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窝:公的又大又粗每次都很痛怎么办-开放创新,筑人民之城——写在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之际
“现在,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喜欢叫我‘迈克尔链’,因为我链接了中国和世界。”
36年前,第一次踏足上海,来自德国的迈克尔住在和平饭店,眺望黄浦江对岸:“那时的浦东并不发达,大片空地,还有几家工厂。”
1990年,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浦东开发开放,把浦东推向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35年间,从芦苇摇曳的滩涂地到刺破云霄的天际线,滔滔黄浦江水是浦东嬗变的见证者,已经成为“新浦东人”的迈克尔亦然。

陆家嘴刺破云霄的天际线。 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开放,浦东最鲜明的特质
开放,是浦东最鲜明的特质,是浦东与生俱来的基因。
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这片土地从阡陌农田纵横到摩天高楼林立。迈克尔见证了浦东开发的“高度”,更切身体验了浦东开放的“广度”。
2014年,迈克尔就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当时展馆位置偏远,但随着浦东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这里迅速成为国际投资的热土。如今,从浦东国际机场到新国际博览中心,乘坐磁悬浮仅需8分钟,打车也不过20分钟,极大提升了商务效率。”
在迈克尔看来,企业注册、投资审批等流程的大幅简化,让浦东成为跨国公司落户的首选地。

迈克尔在展览会筹备现场。 受访者供图
当黄浦江上的货轮汽笛穿越35年时空,迈克尔也从曾经的外滩眺望者变成了“新浦东人”,每年有120多天奔波于世界各地,向全球客商推介浦东,并将高水平国际会展带回中国。“我告诉他们,这里不仅有政策红利,更有完善的产业生态——从高科技到生命科学,从数字技术到绿色经济,浦东正为新兴产业提供肥沃土壤。”
如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每年举办100余场展览会,堪称全世界最繁忙的展览中心之一,吸引着超700万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共谋合作。
“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朋友来问投资机遇,我告诉他们来中国、来上海、来浦东看看。这里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我非常确信在未来10到2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来这里投资。这里是产业汇聚的璀璨平台,透过展会这扇窗口,我们能洞悉不同产业为中国带来的优势变迁。”来中国30多年,迈克尔已经把家人也带到了这里,“我坚信,浦东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
创新,浦东最靓丽的底色
在云南曲靖的一家县级医院,截瘫患者借助傅利叶机器人重新站立。这个画面的背后,是浦东开发开放更深层的价值追求。
200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顾捷,为了听一位芯片公司创始人的演讲,来到浦东张江。“周边都是农田,但演讲者激情洋溢。”
2015年,顾捷回到浦东决定创业,成立了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当年的农田,此时已蝶变成朝气蓬勃的科学城。“很难说哪一点打动了我,但这里就是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创业氛围。”
傅利叶起步之初,团队仅2人。但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为顾捷提供了理想的创业土壤。软件硬件、算法控制、芯片制造以及国际化人才,在这里,振臂一挥,应者云集。

傅利叶最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可满足各领域开发者、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傅利叶推出首款上肢康复机器人;2018年,开启全球化进程,产品出口到欧美多个国家;2023年,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截至目前,傅利叶已推出30多款智能康复产品,为全球超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医院和机构提供智能康复机器人服务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创新,是浦东最靓丽的底色。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浦东被赋予“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五大战略定位。引领区建设3年多来,浦东新区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如今,“一出机场,就到国际人才港”“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在这里,外资外企、民营企业、各类创业者近悦远来,“1+1+N”人才新政让世界人才汇聚浦东,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蓬勃生长。
1990年,浦东的GDP仅60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突破1.7万亿元。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超全国1/80的GDP,书写了创新发展的奇迹。
人民城市,浦东矢志不渝的追求
早上起来在草坪上打打拳操,上午去参加小区里的读书会,下午跳跳交谊舞……年过七旬的周四妹阿姨,如今的日子很是惬意。
周阿姨居住的小区叫三林苑,属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1996年,周阿姨位于浦西城隍庙的老房子动迁,搬迁至此,彼时这里刚刚建成,是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之一。“底层是架空设计,整个小区四通八达,绿化率又高,像花园一样,老漂亮了!”
可“漂亮”的日子没过多久,由于权属不明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架空层大部分被居民封闭搭建占为私用。“有搞成烟酒店,卖酱油香烟的;有用卷帘门封闭起来,当成自家仓库的;还有让家里老人搬进去住的,在一楼图个方便嘛……但私拉水电,风险很大,卫生环境更是一塌糊涂。”周阿姨回忆道。

架空层曾经被居民封闭搭建占为私用。 东明路街道三林苑供图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必须将公共空间还给居民,街道下决心进行整治。他们深入一线,听取多方意见,不断调整改进工作方案,完善执法托底保障。居民区党组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三驾马车”作用,到2022年2月,被侵占多年的482间架空层全部清退。
如何让清退出来的空间真正服务于居民,街道积极探索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让居民从“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参与”。居民们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将架空层改造成儿童活动区、健身区、阅读区等多种功能空间的建议,最终,形成了“林苑小舍”等多个共享空间,从日常值班到设施维护,均由居民自行管理。

不出小区,孩子们就有了玩乐的地方。 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不用出小区,孩子们就有了玩乐的地方,老人们也有了健身的场所。现在的三林苑,生活便利,交通便捷,配套完善,这才是真正‘漂亮’的日子。”周阿姨感慨道。
三林苑的变迁,就是浦东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不信,你看——
在浦东,全长12.5公里的“水环”,镶嵌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市民漫步在“水环”之滨,移步换景;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估值千亿,听取百姓意见,建设成公共景观设施,去年全面开放,被市民笑称“草坪上长满了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浦东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如今的浦东,全面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积极推动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所依、小有所养、行有所畅、住有所居、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发光发热。
迈克尔怀揣热忱奔波全球,为浦东引入更多精彩展会;
顾捷带领团队扎根科技前沿,全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攀登新峰;
而周阿姨,则沐浴着晨光,瞧着小区里孩童欢笑、老人起舞,尽享触手可及的幸福。
这些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故事,正是浦东开发开放大潮中的一个个缩影。再出发的号角响起,新的浦东故事,还在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