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何向“新”突破?这场会议划重点!
从智能制造的车间到升腾的数字云端,从前沿技术实验室到生活出行的智慧场景,广东这片热土上,一直有着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实践。
3 月 25 日下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全省和部分省直单位、地市在会上围绕构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体系的情况,展开汇报和讨论,逻辑清晰,有的放矢,进一步划出广东向 " 新 " 改革突破的重点。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 " 源头活水 "。广东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探索与培育新兴产业。针对其中的技术 " 卡脖子 " 问题,广东将部署实施攻关项目,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产品。所以,这些行业的技术人才们,别错过这个施展才华的好时机!
科技创新的 " 源头活水 " 如何涵养?还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针对高校学科跟不上产业需求、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广东正干两件实事:一是调专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定向增设一批 " 卡脖子 " 领域学科专业,同时淘汰那些过时的专业。二是通管道,加快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重点解决高校科技成果 " 不能转 "" 不好转 " 等问题,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校园走向产业园。
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 " 为了新而新 ",而是既要守住制造业的 " 看家本领 ",又要练就核心科技的 " 独门绝技 "。广东要重点推进"人工智能 +" 和 "机器人 +"两大行动,用 " 链式改造 " 给制造业来个全面升级——往高端走、往智能走、往绿色走。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应时而生。
在广东这片新质生产力发展热土上,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一直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接下来,广州将前瞻布局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等 6 个未来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营商环境;深圳实施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 真金白银 " 给住房、创业补贴,让 " 来了就是深圳人 " 更加深入人心;珠海改革国资创投考核机制,允许合理失败,鼓励国企当 " 长期主义 " 投资人……
用科技创新夯实产业地基,让青年人才汇聚在南粤大地,让技术成果高效对接市场需求……让我们期待,敢饮 " 头啖汤 " 的广东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继续为中国经济闯出新天地!
统筹:李琳
策划:申晨
脚本 / 出镜:杨政芳
拍摄 / 剪辑:张瑞霖
协调:蓝娟
校对:张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