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遇到气道阻塞、心脏骤停怎么办?急救核心步骤了解一下
![](https://image.thepaper.cn/image/340/23/253.jpg)
当心脏骤停、气道阻塞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若能在“黄金时间”内获得及时急救,生存机会将大大提升。掌握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为他人争取宝贵的生命时刻。本文中,笔者将带您了解“黄金时间”内如何应对常见急救场景,守护生命安全。
“黄金时间”是急救医学中的关键术语,其通常与急性病情的发展速度和疾病的可逆性相关。例如,在心脏骤停、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症中,患者的生命和功能损害往往与及时救治的时间密切相关。所谓的“黄金时间”就是在此段时间内,急救措施则可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而错过这一时间窗,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导致不可逆的伤害。
常见的五大急救场景如何快速应对?急救有什么核心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是心脏骤停
用“按压-呼吸-除颤”三部曲争分夺秒。心脏骤停为突发的生命威胁情况,迅速而准确的急救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应急响应的核心是“按压-呼吸-除颤”三部曲,确保每一步都迅速到位。
按压: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用双手掌根叠加在患者胸骨下半段,保持每分钟至少100次的按压频率,压深约5-6厘米。
呼吸:若急救者具备足够能力,可以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气道畅通,将患者头部轻微后仰,捏住鼻子并通过口对口呼吸,维持每次呼吸大约1秒钟,确保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
除颤: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当AED到达时,快速放置电极片并按照设备提示进行操作。电击可帮助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及时除颤提高生还率。
二是气道阻塞
掌握海姆立克法,让窒息者“喘口气”。气道阻塞,大多是由异物引起的窒息,其属于较为常见的急性生命威胁,因此需要利用海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判断窒息情况:首先,确认窒息者无法正常呼吸、讲话或咳嗽,且出现明显的窒息症状。如果窒息者还能咳嗽或讲话,不要干预,让其尝试自行清除气道异物。
站位和姿势: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稳定身体,避免被患者撞倒。用一只手握拳,拳头位于患者腹部上方,肚脐和胸骨之间。
用力压迫:用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这种动作模仿强力咳嗽,能产生强烈的气流,推动异物从气道中排出。
多次施救:如果异物没有排出,可以重复这一动作,直到异物被清除或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三是严重出血
使用压迫、包扎、止血带,减少失血量。严重外伤导致的出血是临床急救中的常见危急情况,若无法及时有效止血,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面对严重出血时,急救人员会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失血量,为专业医疗救援赢得时间。
直接压迫止血:对于大部分小到中度的创伤性出血,直接压迫伤口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衣物等物品,直接按压创口。按压时要稳固并持续,直到出血被控制。
包扎创口:在压迫止血的基础上,使用绷带进行紧密包扎,确保包扎紧密并覆盖整个伤口。包扎时要注意防止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后检查创口及肢体末端的血液流动情况,确保血流不被完全阻断。
使用止血带:如果伤口在四肢且无法通过直接压迫止血时,使用止血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将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游(靠近身体的一侧),并收紧至出血停止,但注意不要过度紧绷以避免截断肢体的血液供应。每20-30分钟松开一次,释放部分压力,避免局部组织坏死。
持续监测和调整:在止血过程中,不要忽视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创口、伤员的体位以及意识状态,确保伤员处于稳定状态。
四是意外溺水
强调安全施救与CPR结合。在施救过程中,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被溺水者拖入水中。对于非严重溺水者,首先要将其拖离水面,确保其呼吸道畅通并迅速检查有无意识丧失。
对于溺水导致窒息的患者,必须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施救者应先确认溺水者是否有呼吸和脉搏。若无呼吸,则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施行CPR时,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深度达到5-6厘米,保证每次呼吸后胸部有明显起伏,确保氧气输送到肺部和重要器官。
五是突发昏迷
判断原因(低血糖、脑卒中等),采取正确措施。突发昏迷是急救中常见的危急情况,患者意识丧失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包括低血糖、脑卒中、药物中毒等,此情况急救步骤如下:
第一,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和脉搏。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和脉搏,则表明发生了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除颤操作。
第二,判断昏迷原因。若怀疑低血糖,可以检查患者的血糖(如果有条件的话),或者通过轻轻刺激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果怀疑是低血糖引起的昏迷,及时给予患者含糖的饮料或食物(如含糖液体、葡萄糖等)。如果患者不能吞咽或处于呕吐状态,切勿口服给药,避免误吸。若怀疑是脑卒中引起的昏迷,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尽量让患者保持平躺,避免移动患者的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3小时内。若昏迷患者有滥用药物或饮酒的历史,可能是中毒引起的。需要检查是否有药物、酒瓶、针管等迹象,并根据中毒类型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对于药物中毒的患者,避免强行让其呕吐,防止误吸。
第三,若患者倒地时有呕吐物或异物,需将患者置于侧卧位,防止窒息。同时,应检查患者的舌头是否下垂,确保气道没有阻塞。
急救的核心步骤
首先,快速冷静下来。面对突发的急救事件,冷静下来是急救成功的前提。情绪的波动往往会影响判断和决策,因此,急救者需要迅速调节情绪,理清事件的轻重缓急。冷静判断能帮助识别最紧急的生命威胁,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急救者需要保持清晰的思维,避免无谓的慌乱导致错误的决策。
其次,呼救与分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向接警员提供清晰的信息,并告知患者的状况和准确地点,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若现场有多名救援人员,应合理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任务。
第三,实施初步救助。初步救助旨在确保伤者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生命体征得到稳定。最基本的任务是保持气道通畅。在呼吸停止或呼吸不畅的情况下,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窒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时间。与此同时,止血和包扎也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严重外伤或出血的患者,应尽早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导致生命危险。
“不要因为不会做就不要救”
“不会做就不要救”是许多人面对突发急救情况时常抱有的误区。很多人在遇到急救情境时,担心自己处理不当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选择袖手旁观。但事实上,正确的急救尝试远比袖手旁观要重要得多。
急救并不是医学专家的专利,普通人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急性病症如心脏骤停、气道阻塞等,若能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正确的急救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比如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可使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获得氧气供应,从而大大减少脑损伤的风险,甚至挽救生命。
错误的急救尝试远不如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得糟糕。很多情况下,急救错误的风险较小,且很多基础急救措施的误操作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与其让患者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错过黄金时间,不如采取基本的急救措施,哪怕是简单的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气道通畅或止血等,也可为患者争取关键的生存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分钟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CPR)和除颤(AED)的帮助,患者的生还几率就会降低约7%-10%。在心脏骤停后的前几分钟,心脏仍然可以通过外部的按压得到部分恢复,血液流动可以为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氧气,从而最大化延续患者的生命。若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可能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生还率急剧下降。
急救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生死一线之间。每一次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干预,都可能让患者脱离险境,赢得生命的奇迹。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一时刻扮演重要的角色,从不确定的旁观者转变为生命的守护者。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急救的基本原则与实操步骤,真正做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