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黑料猛料吃瓜网:糖心logo软件-《私人生活》:结构精巧下的诙谐幽默与情感关系中的暗流涌动
编者按:1月22日,作为演艺大世界·2024第十届上海国际喜剧节闭幕演出,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英国讽刺喜剧《私人生活》在茉莉花剧场上演。这部英国国宝级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编剧的代表作,至今仍被公认为英国最好的戏剧作品之一。此次是该剧中文版首度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也是茉莉花剧场首部自制剧目,作为2025春节贺岁大戏,将上演至2月16日。
作为一部诞生于上海的剧作,英国国宝级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的经典话剧《私人生活》在时隔90多年后,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了上海的舞台,在茉莉花剧场迎来其中文版的首演。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幽默诙谐的场景与对话,展现了爱情与婚姻中的复杂,以及人在情感中的冲动与矛盾。虽然剧中故事有着一个新婚蜜月与前任私奔的“劲爆”设定,但全剧看下来却并非是爆笑的作品。不过,哪怕是对于喜剧而言,爆笑也并非全然是褒义之词,也可能是浅薄的隐语。毕竟简单直接的逗乐出梗虽然爽快,但却多少缺了玩味之处。喜剧手段自然是没有高低优劣,但却有精巧之别。在当下喜剧作品多以讨巧的喜剧人设、滑稽的表演与抖机灵的台词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搞笑时,像《私人生活》这般能够用精巧的结构设计、合理的情节冲突和扎实的人物细节为基底的喜剧佳作显得愈发难得,不禁令人感慨戏剧大师的举重若轻。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35/976.jpg)
喜剧设计:精巧结构下的幽默诙谐
本剧节目册中引用了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一个评论颇为贴切:“这部剧似乎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只要呈现得足够精致,再平凡的内容也能得到认可。”当然,这么一部经典作品在内容上自然不能称之为平凡,但在呈现中的确是足够精巧。
有必要先简单概括一下剧情。男女主人公埃利奥特与阿曼达两人离婚后,各自再婚,却在蜜月旅行时意外重逢,旧情复燃。可当二人抛下现任、重温甜蜜浪漫的同时,与过往婚姻一样的矛盾争吵也再度袭来。于是在缠绵与争执的不断拉扯中二人“相爱相杀”,终至大打出手。而此时,两位现任西比尔与维克多找上门来,试图找寻一个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场荒诞尴尬的闹剧。但正当两对伴侣彼此谈妥、围坐共进早餐时,西比尔与维克多则因这几日相处中所积攒的摩擦而发生口角,进而如同阿曼达与埃利奥特一般升级成武斗。整个故事在厮骂扭斗的笑闹场景之中戛然而止。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86.jpg)
《私人生活》剧照。本文剧照摄影 尹雪峰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87.jpg)
全剧开篇有着一个非常佳构式的误会设定:新婚的丈夫在蜜月旅行第一晚突然发现酒店隔壁房间居然住着自己前妻及其新任丈夫。笔者观演时,在这一刻便迅速脑补出男女主角为了遮掩这一误会而衍生出来的一连串左支右绌的滑稽场景以及众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桥段。而情节接下来的发展也一度如笔者所料,男女主人公为了劝说现任伴侣离开这个尴尬之地,使尽浑身解数,编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也由此产生了不少的笑料。但是,喜剧的桥段总是在观众的意料之外的。剧作家并没有像其他一些英式闹剧一样,在这一设定游戏中继续升番,而是变换场景,转而去呈现男女主人公私奔后在现任与前任、情感与理智间摇摆的矛盾冲突。
剧作家在全剧的三幕里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喜剧叙事逻辑。第一幕是英式闹剧和佳构喜剧中所常见的误会与遮掩误会的情节设计。到了第二幕,则转而变成一种客厅式对谈,以人物角色机巧诙谐的言语和滑稽搞怪的行动等产生笑料。而在第三幕,又改为一种情景喜剧式的,用人物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与行动冲突来营造喜剧效果。四人的戏份以排列组合的方式被拆解成多组两两对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埃利奥特的玩世不恭和维克多的憨直,阿曼达的大大咧咧与西比尔的小家碧玉,这些人物性格的反差冲突使得其对手戏自然而然就充满笑点。而两组现任之间的对手戏则重复上演一方试图逃跑而另一方不断将其拉回的戏码,持续叠加喜剧效果。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6.jpg)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0.jpg)
全剧在结构设计上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对于最后西比尔与维克多厮骂扭斗这一“底包袱”的双重铺排。第一重铺排是剧作家不断在之前的剧情中强化观众对二人可能会发展出感情线的猜测。比如第一幕结尾,被伴侣抛弃的二人在漫天绚丽的烟花下落寞地并肩,似乎暗示着这两个失意者走到一起的可能。而第三幕开始时二人相互安慰的场景又再度强化了这一暗示。但到了全剧收尾时,剧作家却玩了一手预期违背,不仅没让这二人走到一起,反而也陷入了冲突与争执的漩涡当中。
第二重的铺排则是对贯穿全剧的争吵场景的运用,颇有几分相声中所谓“三番四抖”的意味。争吵场景本是话剧中常见的升级戏剧冲突与张力的手段,但在本剧中不仅被用来呈现两性关系中所潜藏的矛盾,还进一步构成了剧作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贯穿始终,也难怪有人将本剧称为是“从头吵到尾”的一部戏。在第一幕中,两对新婚夫妇在各自的谈话中,不断描述着他们上一段婚姻的失和与冲突。而此时他们口中所描绘的争吵与打斗,却在第二幕中得以全部复现。阿曼达与埃利奥特一方面在回忆中重拾爱情的甜蜜,调侃着之前种种矛盾、猜忌与争斗,但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中一再重演其言语中所描绘的相互攻讦与大打出手。无论是第一幕中阿曼达所提到的她用黑胶唱片重重地砸到埃利奥特头上,还是第二幕二人在沙发上温存时说他们之前扭打被人发现时就像两个豹子一样在地上缠斗,全部都在第二幕结尾时一一上演于舞台之上。等到第三幕,当众人商定下先分居暂不离婚,以避免滋生丑闻的折中之法时,却很快迎来全剧最大的一个反转:西比尔与维克多在之前几日共同寻找其私奔伴侣的途中所积攒的大量摩擦与抱怨,在此刻爆发,并迅速从争执升级为厮打,其场面也与上一幕的埃利奥特和阿曼达如出一辙。于是乎,类似的争吵打斗场景,经由第一幕阿曼达与埃利奥特口中的陈述,到第二幕二人口述加行动的双重演绎,再到最后一幕西比尔和维克多的复现,在这样一种呼应与回环中,最终成为贯穿全剧的隐脉与结构上的梁柱。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2.jpg)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3.jpg)
剧作思考:情感关系背后的个体冲突
作为一部讽刺喜剧,本作更多是以调侃的意味去描摹与呈现婚姻与情感关系中的荒诞不经,用剧中人物玩世不恭的情感态度与可笑行径以及永无止境的争吵境遇,来反衬婚姻情感经营中所需要的理解与包容,而无需过多地深入剖析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亦不必用所谓的情感困境去探寻亲密关系背后的伦理与权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本剧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似乎浮于表面,人物的塑造也略显工具性和平面化了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作的意涵就不深刻。在笔者看来,剧作家以“私人生活”为题,触及了情感关系中冲突的某种实质性问题。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88.jpg)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7.jpg)
剧中女主人公阿曼达有一句台词:“如果深入每个人的私生活,会发现没有几个人是正常的”。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是,一个人光鲜亮丽的背后,有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困窘与烦琐。婚姻与爱情亦复如是。浪漫与柔情或许只是人前的体面,而暗底下的鸡零狗碎和波涛汹涌却是冷暖自知。婚姻,或者更广泛一些的情感关系,其形态都是需要将两个独立的个体拧合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其中,不单是性与情感的问题,更如同政治一般,充满着协商、妥协,需要彼此间以平等、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去调和不同主体间的差异与矛盾,进而达成一致、共同成长。这也正是英国学者吉登斯将情感关系视作是一种“生活政治”的内核所在。尽管在理想状态下,情感关系的双方应是基于各自主体性进行融合,但在实际中则因为主客观的诸种原因,往往呈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与占有。所谓情感关系中的占有欲便是因此而生。当一方试图去干预另一方的私人生活时,又必然引发对方的抵制与抗拒。同时,情感关系的共同体也意味着个体的独立性部分丧失。而在现代西方语境中,个人对于私人生活的独立自主尤为强调,情感关系的冲突自然也就在所难免。换言之,婚姻与情感关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矛盾冲突的种子。
剧中埃利奥特与阿曼达情感关系的冲突根源或许正在于此。不同于前现代社会中基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无爱婚姻与个人情感追求之间的冲突,也不同于许多当代中国文艺作品叙事中所呈现的婚姻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淡对夫妻激情与爱恋的消磨,二人之间从始至终都不曾缺少爱情的浪漫与激情。即便是在全剧最后,争吵打斗再一次摧毁了这段感情,他们却仍旧对彼此怀有爱意。但这种爱意并不能消弭二人对各自私人生活边界的捍卫。于是,当他们试图将对方完全拉入自我的生活轨迹未果之后,加之剧情中二人还处在背叛现任的情感与理智的摇摆之中,相互间的试探、猜忌、误解、嫉妒和安全感缺失等等问题便油然而生。二人在重启情感关系时也曾想过改变,并专门设置了争吵时的安全词和冷静时间来避免冲突的激化。但事实却表明这一切都是徒劳无效的。二人的争执随着情节的推进,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毫无根由,到最后几乎就变成了相互间的挑衅与情绪的宣泄。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89.jpg)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5.jpg)
当我们审视二人的新婚伴侣,无论是西比尔还是维克多,在新婚蜜月之时,都同样纠结于他们与前任之间的比较,这种猜忌与不安全感始终萦绕在剧中人物的婚姻当中。或许这也喻示着,无论前任出现与否,在这两对夫妻未来的婚姻生活中,冲突似乎都无可避免。而在另一段若有似无的感情线中,西比尔和维克多短暂的相处也依旧积攒出大量的摩擦与矛盾。从表面上看,这二人的矛盾或许是出于双方性格习惯上的差异不和。但从全剧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与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剧中人物的性格差异仅仅是作为一种喜剧动力而存在,而非情感关系中矛盾冲突的必需之因。毕竟无论双方是否合拍,但情感关系中的冲突与纷争可能都是难以避免的。
自己不知道考沃德本人对于婚姻与情感关系的态度究竟如何,但单纯从这部作品来看,他所呈现的基调是悲观的:由于个体凝合成共同体的不易,因此婚姻与情感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或许任何所谓的前置的精神相契或者性格相合,都不必然导致婚姻或情感关系的美满幸福,只不过是提高对情感关系中的烦琐与冲突的耐受值。而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诉诸内心的激情冲动,还是试图依靠外在的道德规训都不能真正的解决,回归到关系中的当事人双方如何共处才是关键。婚姻与情感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爱情与浪漫,而是充满了矛盾、误解和妥协,是两个人在生活琐事、个性和三观上的磨合。但爱情和婚姻也绝不意味着失去自我。在两性关系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成长,对维持健康的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对个体独立性和情感共同体之间尺度的把握,不仅剧中人物无一做到,似乎现实中也少有人能处理好。可能剧作家正是通过剧中众人在私人生活与情感共同体之间的进退失据,提示我们婚姻与情感关系是一个理解、包容和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与幸福。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4.jpg)
出品制作:精良制作营造极佳观演体验
最后聊聊这部剧的制作与表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欧美现代的戏剧方面的选本眼光素来是有口皆碑。此次《私人生活》一剧的制作与舞台呈现上也保持了其一如既往的精良水准。不同于英国版本繁复的现实派置景风格,上话版在全剧的舞美方面显得更为简约。简明干净的家具排布布局开空间场景,对称性的结构在彰显了设计美感的同时也呼应了剧作中两组婚姻的镜像意蕴,兼之以富有小趣味的细节装点,以及演员装服所呈现出的复古风情与撞色时尚,共同营造出独具一格的舞台美学。而几个转场也体现出充分的巧思。比如一二幕的换景,前一幕的布景在烟花绚丽间缓缓退居幕后,后一幕的场景从天而降,交错之中,时空迭移。而二三幕间的转场,又巧妙地将剧中纷杂错乱的人物关系呈现在前景幕布上那一幅复古摩登的画作之上,令人印象深刻。
本剧的表导演也同样可圈可点。导演对于全剧的节奏把握张弛有度,许多细节的处理都颇有趣味。比如第二幕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触发安全词后对冷静时间的呈现,有意识地拉长了剧中的舞台时间,使其与现实时间重叠,几乎全过程地展现了二人从余怒未消的互相斗气到迫不及待地和好的情绪经过。而这段无声的表演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体验。而后一段冷静期中男女主角钢琴联弹的耳鬓厮磨,则与接下来疾风骤雨般的争执形成了对比反差。剧中演员对角色人物的表演也颇为妥帖。而且这几个演员都曾在多部作品中合作搭档,彼此之间也磨合出一种微妙的CP感,甚是有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刘晓靓所饰演的阿曼达,将剧中人物的优雅、俏皮、敢于冒险的特点诠释得非常到位,富有魅力。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8.jpg)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45/491.jpg)
当然,演员状态有时也会有所起伏,笔者观演那场就出现了一些演员“吃螺丝”的情况。但现场戏剧的魅力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瑕,而是无法重复的剧场体验。能够在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茉莉花剧场欣赏到这样一部传演近百年的佳作,仍不失为一场极佳的观演体验。这无疑为笔者2025年的观剧之旅开了个好头,也让笔者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接下来即将推出的《苍穹》《彩虹的尽头》等几部欧美戏剧作品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