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苹果的糖心是怎么形成的:猫可以吃鸡蛋吗-血脂高不高,从读懂你的化验报告单开始
近年来,普通百姓都懂得了“高血脂”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元凶”,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据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主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医生说我血脂高了,最近要少吃点!”“我长得不胖,为什么血脂高?”“血脂怎么查?多久查一次?”社交场合,“血脂”一词虽然被反复提及,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什么是“血脂”。血脂不正常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需要抽血化验才能做出判断。但很多患者面对血脂报告时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些数字和箭头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其实,当拿到一张血脂化验报告单时,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这四项检测指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一项计算指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接下来,我们就逐一了解:
![](https://imgpai.thepaper.cn/pph/newpai/image/20250208/5e82acfd-5559-4847-8b06-0582cdbcd8f6.jpg)
血脂化验报告单
1.总胆固醇
血脂升高的“主犯”是总胆固醇(TC),它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含胆固醇的总和。胆固醇虽然是人体细胞膜组成成分,胆汁酸和所有类固醇激素的前体,不可缺少,但升高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趣的是,胆固醇也分好、坏。“好胆固醇”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目前我们的技术仅限于检测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LDL-C)来间接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会乘机进入血管,形成斑块,引起血栓,造成血管堵塞,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也是目前最受重视的一项血脂指标。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所需控制目标下文会提及。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样,目前我们的技术仅限于检测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HDL-C)来间接反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血管的清道夫”,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的指标。但仅用HDL-C反映高密度脂蛋白对脂质的动态代谢并不完美,也有研究表明,HDL-C很高的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升高。所以其浓度也需保持平衡,不能过低(<1.0mmol/L),但也不能过高( ≥ 1.6mmol/L)。肥胖者HDL-C多偏低,吸烟可使 HDL-C下降, 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状态可伴有低 HDL-C,运动可使 HDL-C“好胆固醇”轻度升高。
4.甘油三酯
血脂升高的“从犯”是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影响,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较大,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甘油三酯值可能有较大差异。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是肉类、猪大肠、肝尖、腰花、内脏和反式脂肪酸,但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不是肉类,而是主食、甜品、各种酒类。调整两三天饮食,甘油三酯可能明显下降。当甘油三酯重度升高,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5.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指血液中除 HDL以外其他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即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获得非HDL-C。由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表包括LDL-C在内的全部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中的胆固醇,所以在高TG 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极低 LDL-C 等情况下,LDL-C 作为首要降脂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将非HDL-C作为次要降脂目标,非 HDL-C目标水平 =LDL-C + 0.8 mmol/L。
主要血脂指标的“参考区间”
在血脂化验单上,每项指标后面都附有一个“参考区间”,可能还有箭头表示数值的高低。每个医院化验单标注的“参考区间”有所不同,但不管标注的“参考区间”怎样,我们一般人群可以根据“中国ASCVD低危人群主要血脂指标的参考标准”(表1)来判断自己的血脂指标是否超限。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为降低外,我们需特别关注的是边缘升高和升高这两行数值。
![](https://imgpai.thepaper.cn/pph/newpai/image/20250208/bedb09b3-05b8-4113-be1e-856211831510.jpg)
表1 中国ASCVD 低危人群主要血脂指标的参考标准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 甘油三酯。参考标准仅针对ASCVD 低危人群。表中所列数值是空腹12小时测定的血脂水平。-:无。
LDL-C:“因人而异”的降脂靶点
我们平常看到的血脂化验单上LDL-C标明的参考范围(<3.4mmol/L),仅适合我们一般人群(ASCVD低危人群)的标准,而对于患有ASCVD(如冠心病、脑卒中)的人群或未患有ASCVD但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慢性肾脏疾病、肥胖等)的人群,血脂参考标准与ASCVD低危人群不同,这些人群即使化验单上无箭头,也不能掉以轻心。“坏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是首要降脂靶点。研究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ASCVD事件降低20%-23%。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不同人群LDL-C控制目标如表2所示,不过判断风险等级比较复杂,最好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https://imgpai.thepaper.cn/pph/newpai/image/20250208/d66c6544-1ea7-48d0-84b8-46e927e1da6f.jpg)
表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S:急性冠脉综合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指数。非 HDL-C 目标水平 =LDL-C + 0.8 mmol/L
其余血脂指标
载脂蛋白B: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冠心病的发生危险性呈正相关,载脂蛋白B ≥1.3g/L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 。载脂蛋白A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冠心病的发生危险性呈负相关。脂蛋白(a): 受遗传因素影响,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很小,假如一次检测结果正常,此后可省略不查。脂蛋白(a)≥500mg/L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分,有助于ASCVD 风险评估及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脂检测的频率是多少?
40 岁成年人每 2-5 年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血脂四项),≥ 40 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如前所述的ASCVD中、高危人群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频率更高一些 ,除了血脂四项外,至少包括1次脂蛋白(a)的检测。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由医生根据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病情变化趋势来决定血脂的检测频率。开始降脂治疗的患者,一般在用药治疗4-6周后,需进行复查;降脂达标的患者适当延长血脂检测时间,初期大约是3-6个月检测一次,长期稳定者可1年检测一次。
血脂检测需注意什么?
1 抽血前3天内避免高脂饮食,最好空腹10-12小时以上再化验,但不建议空腹时间过长,否则身体储存的脂肪会被“动员”起来,使甘油三酯检测值升高。
2 大量饮酒2-3天内的血脂浓度,尤其甘油三酯显著升高,所以抽血前3天内不能大量饮酒,24小时内连少量饮酒也不行。
3 血脂水平受某些药物影响,如口服避孕药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某些利尿药使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升高。
4 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还有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等,这时检查出的血脂水平都不是真实水平。
5 如一次检验结果超过血脂异常判断值,我们间隔1-2周注意饮食和休息后,再次抽血检查,避免由于个体生理变化造成的假象。
在血脂异常并没有引起特殊症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引起重视,尤其是ASCVD中、高危人群。调节血脂的方法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干预。我们应遵从医嘱,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双重干预,控制好血脂,将容易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