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今天,我们需要什么形式的家访?
寒假接近尾声,关于班主任家访遭拒绝的话题引发热议。
家访形式如何创新?入户家访,让部分家长感觉隐私被侵犯,也担心家庭情况被老师打了“印象分”。如何把握好边界感,“与时俱进”做好家校共育?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与家长、校方以及专家聊了聊。
家访形式多元,“入户”并非必须
“班主任只在孩子刚升入小学一年级时的暑假到家里家访过,当时全家都很紧张,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摆好了水果,不过老师连水都没喝一口,聊了一个多小时。”2月8日,家长林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后教师家访没有再来家里,主要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聊聊。她的孩子现在就读小学二年级。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不少中小学曾经对班主任家访提出了相关要求: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说。
家长黄先生对入户家访持欢迎态度,他的孩子目前读初中一年级。“青春期的孩子,有时跟大人对着干,我们家长怎么说都没效果,估计只有老师来了家里才能让他收敛。”黄先生称,孩子刚读初中预备班时,老师在学校附近的茶室跟家长见了面,“我们也希望在家里跟老师面对面,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市立幼儿园采取的措施是先由教师征求家长意见,家长愿意的就上门家访,家长觉得不方便的就线上方式沟通。对于这样的家访方式,一名该幼儿园的家长感觉“挺好的,做到了家园之间充分沟通、充分理解”。
市立幼儿园园长赖丽芳告诉记者,家访是学校家庭教育中传统且有效的方法,也起到过非常好的家校共育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在把握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家访工作也可以呈现出符合家长个体需求的调整。
记者查询发现,教育部门对家校协同出台过相关规定。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要让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上海各区教育局根据属地情况,落实家校社协同相关方案,比如奉贤区教育局规定,落实家访、校访、电访等要求,倡导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组团家访,增进家庭与学校的互动联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联系,特殊情况必须上门家访,实现家校信息同步。
专家:优化家访形式,应立足于有效的家校互动
部分家长认为家访是“过去式教育”,专家怎么看?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团委书记薛泽林告诉澎湃新闻,家访作为教师与家长间就学生情况进行信息交换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形式创新。家长更加注重隐私,学校和教师应予以重视,家访不必拘泥于“上门的形式”,其既可以在适宜谈话的公共场合开展,也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开展。
薛泽林表示,从经验来看,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往往好于电话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同样是责任主体,家访也不应成为教师按要求完成的“规定动作”,家长与教师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双方充分了解孩子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学博士、上海开放大学教师李爱铭分析认为,有关家访的争议,背后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边界与跨界问题。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破界合作越来越深,“本质上是要重构家校互信关系。从‘互防’到‘互访’,开诚布公、互相平等和尊重、合作,更好地为青少年发展提供协作支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一提起家访,大家想到的就是上门家访,上门家访有其优点,即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生活的真实家庭情况。但上门家访也有其弊端,如家长担心隐私被暴露,有的家长为接待教师家访绞尽脑汁,担心没有接待好教师,会影响到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熊丙奇表示,作为一种重要的家校共育方式,家访不能被取消,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必依赖单一的线下入户。从尊重每个家长的意愿出发,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就开展家访的形式听取家长意见。
他认为,优化家访形式,应立足于有效的家校互动,而不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家长被动配合。另外,线下家访便于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处境,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出发,确定家访形式,对于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重点关照的学生,学校可以和社区一起,进行必要的上门家访,针对家访发现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要求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以家校共育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