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朱雀二号摘下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桂冠,对张昌武和他的北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来说,只是宏伟蓝图的起步。
作为中国首家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已经走过近10年。
2018年10月,蓝箭航天进行了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的入轨发射,但固体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失败。此后,该公司专注于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的研发,并最终在2023年7月发射成功,当年完成连续入轨。
2024年,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更是将这家公司从“研发时代”推入“运营时代”。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蓝箭航天,即将迎来下一个十年的考验。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已进入2.0时代,民营企业和待发射的箭型来到双位数的量级。在聚焦降本、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赛道,蓝箭航天和它的在役与在研的朱雀系列火箭,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1月中旬,界面新闻在上海专访了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昌武。以下为访谈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界面新闻:如何评价去年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站在年初的节点上,您对2025年有何展望?
张昌武:回溯2024年,国家的航天发射量离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与美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但这要从现象和实际运行的内里两方面去看。现象是阶段性的,商业航天在和国家队的关系理顺过程中出现变化很正常;从内部运营看,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在蓄力,为新的成功做足了工作。
2025年,将是国内商业航天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
今年,国家几个重要的卫星互联网工程,都将进入在产品、市场合作上建立初步关系的关键阶段。今年也是行业开始通过商业化去决定未来企业存活能力的关键一年,对未来行业格局将产生决定性意义。
今年,更多的新型火箭会发射,发射频次将提高,入轨卫星数量、载荷质量也将大幅度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将迈上一大步台阶。2025-2030年才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在航空领域建设能力的阶段。
界面新闻:2025年,蓝箭航天有何具体规划?如何看待公司未来的前景和战略布局?
张昌武:2025年,蓝箭航天将聚焦液体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的首飞。公司已经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来研制,如果成功实现,这将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运行10年以来最重大的事情。同时,蓝箭将成为国内最早、也是除美国SpaceX外最早实现火箭回收的企业,朱雀三号将成为中国商业航空领域的主力火箭。
在未来这两年的关键阶段,期待行业的容错力能够提高;看待产品验证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视角会发生一些变化。加速行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政策,也包括行业以及社会认知水平的改变。
未来蓝箭航天的发展,要从原来资源、产品驱动转变到市场牵引的阶段上来。蓝箭已经拥有成熟的朱雀二系列运载火箭,且已实现商业化运营,朱雀三号首飞以及一级回收顺利后,公司将有两款可投入运营的火箭产品。
基于过去几年的积累,蓝箭已经实现了从火箭整个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全过程的保障能力。未来,蓝箭需要在市场端有所斩获,实现公司的自负盈亏,同时希望可以在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中的市场占比能够凸显。
界面新闻:朱雀三号的首飞预计在何时?蓝箭航天有多大的把握?
张昌武:朱雀三号计划在今年三季度内发射,6月起具备进入发射工位的条件。
下半年起,各家航天企业均会进入较为密集的发射窗口期。蓝箭航天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按照自身能力和节奏推进,不会刻意要做第一。但目前从产品供应商技术等角度看,蓝箭是有条件在大型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上拔得头筹的,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明显。
界面新闻:国内商业航天已走过十年,您认为行业得到了哪些支持?未来发展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张昌武:过去几年行业的支持,第一反映在政策层面对行业的定位上,为行业指明了方向。第二,政策导向带来了资源的投入。第三,卫星互联网星座等具体工程的建设,也牵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未来商业航天发展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不同。例如,早期面临企业化的问题,以前没有民营企业出面来做关于火箭、卫星的总体单位。
从技术、产品发展路线看,目前行业能力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未来重要的是如何面临国际上商业航天的竞争,预计未来竞争将越来越白热化。
商业化上,则需要接住市场的考验。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航天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一方面环节会更长,另一方面如低轨卫星互联网等航天产品的价值释放需要周期。
未来几年,商业航天企业将从自身发展转到直面竞争的阶段。该领域最大的主题是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工程建设。该工程也涉及到很多新的领域,比如轨道资源、空间规则等,这些命题都是全新的。
此前,低轨开发还没有达到当下的热度,伴随着中美建设卫星互联网的浪潮,市场能够释放出来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变革巨大。
此外,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需要进入到国际话语体系中,建立起参与竞争的能力,并掌握主导权,这样才能守住投入了巨大资源的商业航天成果。行业也需要更快地去验证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能力;未来政策的落脚点,将落在激活效率和创新能力上。
界面新闻:“缺钱”还是制约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吗?
张昌武:商业航天目前面临的不是缺钱问题,而是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问题。
解决后者的问题,关键在于市场环境,以及未来的行业参与者。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在各个环节参与得更深。这也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尤其是通信等这样重大且敏感的领域。
界面新闻:去年起,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到建设阶段,将为火箭企业带来爆发式需求。在这其中,蓝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张昌武:中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在国家层面有两大确定的建设单位主体,一是中国星网,二是上海千帆星座。蓝天航天不仅在运载火箭环节来做产品开发,在包括卫星整星、整星关键配套产品等方面,也均开始推进产品端的研制。
蓝箭航天第一目标仍是支撑好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工程总体,实现其多快好省、高效的工程建设。当国家明确工程建设的直接主体单位,以解决效率问题,并高效牵引行业发展之际,蓝箭在配套关系上有很大潜力。
界面新闻:全球范围内,美国SpaceX的星链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遥遥领先。您认为中美之间商业航天差距有多大?
张昌武:中国和美国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目标上有天然的差别,中国不应去简单复制美国版星链系统,两个国家在自身需求、市场格局上的差异非常大。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建设规划,要基于自身未来能够服务的市场预期来做,包括星座定位、规模、建设节奏等。
目前来看,两国存在竞争。太空轨道资源是有限的,未来空间的载荷越来越多,进入空间的规则等也会发生变化。在进入到太空的能力和在轨卫星载荷能力等层面,中国面临的挑战巨大。
如果在未来两年,中国不能实现火箭实现重复使用,以及卫星的交付能力、载荷能力不能发生巨大提升,中美间的差距的还会更大。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实现一级重复使用后,单位千克的运载价格可以比美国猎鹰9号更低。但目前它们又出现了星舰系统,乐观来说,中国在2026-2030年间,使用的是譬如猎鹰9号级别的火箭作为主力,美国同期是星舰,其猎鹰9同步也在服役,这将导致中美双方在运载价格上仍然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按照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态势,从企业创新能力、结果上看,再花3-5年,或者最晚到2030年前,中国总体能力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但仍然涉及到上文提到的监管模式适应发展效率等问题。
两个国家商业航天的最终竞争力在于效率。例如,SpaceX在发射基地等方面,前期在办理许可等环节得到了巨大的支持,提升了效率,这些均加速了星舰系统的开发和服役的速度,也会加速星链系统在轨卫星投送的速度。
在中国,目前的答案不是那么清晰,需要企业通过能力去牵引或者是倒逼,或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
界面新闻:去年底,SpaceX估值已经超3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中国能否出现一家这样的商业航天巨鳄?
张昌武:SpaceX的高估值与其高速发展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运载火箭需要消耗大量资金来做验证。SpaceX在其创新的过程中,花费了巨量资金去做充分的地面试验,高估值也将助力该公司实现更好地发展。除了验证本身,商业航天也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是社会认知的问题,需要更长周期才能建立起这种文化。
中国能否出现类似SpaceX这等规模的企业?目前来看,势必要打一个问号,其中有太多非技术因素,即使有可能,其出现的形式和美国势必有极大的差异。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未来商业火箭可能面临的竞争格局?
张昌武:未来,商业航天领域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因为工程量庞大,价格对行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企业能率先在价格上实现突破,那留给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存机会将非常少。
国内商业航天已经进入深水区,未来通过技术创新持续实现降本,以及从推动更大火箭研制所需要的政策和物理空间角度来讲,会越来越超出企业本身所能够去掌控的范畴,越来越变成需要全社会、国家总体来去考量的调整。
界面新闻:您心中的蓝箭是怎样的?是否给蓝箭设定一个既定目标?
张昌武:坦率来说,中国商业航天还处于跟随的发展模式,即在跟随SpaceX。但跟随不是照抄,而是充分利用其发展过程中已取得的经验。这决定了蓝箭在目标设定上,都比较具体,比如今年率先实现复用;在新的十年,希望能够在10米级火箭上实现飞行验证,蓝箭能在下一代的运载火箭上,上得了牌桌。
上市不在公司的工作目标之内。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求不得的事情。对于科技类企业,只有一个目标,即把产品做到能够对标世界一流。
商业航天可以创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极大的空间,不敢说火箭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但肯定会持续往下去做。就商业火箭本身而言,是20-30年也做不到尽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