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oig:txvlog糖心官网版特色-生命力唤醒:一周城市生活
近年来,社会健康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H)被广泛关注,艺术与文化资源在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心理韧性、缓解心理压力,还通过增强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促进青少年的自我表达与社会互动能力。
1月11日,一场名为“青少年生命力唤醒”的公益艺术工作坊在广州市郊举办,十位12至20岁的年轻人在家长的陪伴下参与。主办方“生命力研究共同体”希望通过融合艺术、心理学和心性之学等跨学科方法,帮助面临精神困境的年轻人,与自己、他人和世界建立连接。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青少年生命力唤醒”项目成员分享观察与思考。
(本期主持:刘懿琛)
近期回顾
在广州市郊有一栋被树荫环绕的三层小楼,每到周末都人头攒动,不时传来轻扬的音乐和欢笑。在邻居看来,这是一个教画画的地方,因为常常在后院看到有人支着架子作画。走近看,却发现他们画的不是静物,也不是风景,甚至不是任何能在现实中找到的东西。在这些看似不明所以的画面中,却蕴藏着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号:也许是一条家乡的小路,承载着亲人离世的伤痛;也许是一双大手,遮蔽着坚强背后的自卑。这些记号往往不经过头脑思维的控制和专业技巧的修饰,而是创作者处于放松的状态时,在绘制中自然显现出来的。分享此过程中的感悟时,他们常常激动得手舞足蹈,甚至热泪盈眶。
这里就是吴超和夏维伦夫妇耕耘了五年的“试验田”,被他们称为“生命力学院”。吴超是一名艺术家,也是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艺术与科技博士,主要研究艺术、心理学和禅宗的跨学科融合。夏维伦是法国南锡高等管理学院硕士,因自身疾病而转向艺术与生命力的研究。
“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让完全没有艺术基础的人,能迅速地感觉到艺术创作与自我精神的关系,”在2024年出版的《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8个走出心灵迷雾的生命故事》一书中,吴超和夏维伦解释道,“在较长期的连续艺术创作中,逐渐地让个人化的艺术特质呈现出来,确认自己的生命独特性,让人生感性体验与理性反思彼此映照。”因此,他们教的不是画画,而是通过画画和其他艺术创作形式来认识自我,进而改进自我的方法。
生命力学院的课程
自2020年成立以来,每年都有40多位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性格的成员,带着人生经历、疑问与期待,成为吴超和夏维伦的“共同实验者”,与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实践者一起,联合形成“生命力研究共同体”。近几年,他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厌学、依赖手机、失去面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的状态,有的甚至想放弃生命。因此,他们想把生命力学院的方法和实践带给困境中的青少年,帮助唤醒他们的内在动力。
1月11日“青少年生命力唤醒”的亲子艺术工作坊公开招募了10组家庭前来参与。孩子的年龄在12到20岁之间,有些正在经历焦虑、抑郁或迷茫的状态,有些已休学在家。刚刚抵达空间时,许多孩子显得非常谨慎,不愿与陌生的工作人员接触。通过一系列热身游戏,他们渐渐地在集体的跳跃、舞动和模仿中显露出这个年龄应有的顽皮、活泼的一面。其中,一位起初抱着平板电脑不愿放下的男孩,在游戏中摆出“比心”的可爱姿势,获得了全场的欢呼。
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热身游戏
接着,孩子们在吴超的带领下进行了“头像拼贴”,用报刊、线绳、棉花等手感各异的材料组合出个人形象。一位13岁女孩的画面中出现了玉石,她想以此代表自己在祖辈家里观察到的佛教饰物;一位12岁男孩的画面中出现了表示散打的字样,他想以此抵抗校园霸凌。艺术游戏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记忆、情绪和创伤;同时也给予了家长们一个深度了解孩子的契机,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
孩子在工作坊中的创作
下一个环节,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内心世界。通过手捏轻黏土,孩子们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具象化,做出一个个生动的“情绪怪兽”,并在小组分享中,为对方的“情绪怪兽”制作一个伙伴,作为“礼物”送给对方。一位性格内向的17岁女孩在白色的轻黏土上贴满了塑胶眼睛,代表外界和自己不断的注视与评判。与她同组的20岁女孩,送给她了一面绿色的镜子,希望她能够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身上其实有很多优点。在真挚的互动中,几位孩子流下了眼泪,并在活动结束后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孩子们在工作坊中的创作
与孩子们一墙之隔的后院里,家长们也在体验艺术的美感和乐趣,方法却与孩子们的不尽相同。对于成年人来说,人与人的交往通常被职业、家庭等表层的社会属性所局限,因此很难打破在长期的规则体系下内化而成的自我约束,用与生俱来的直觉和感性去了解他人。根据这种特点,吴超设计了互动式的创作环节,邀请生命力学院的成员与家长两两配对,用油画棒在白纸上共同创作一幅作品。
这种创作的过程就像下棋,你画一笔,我画一笔,在双方都不说话的情况下,通过画面上的颜色、线条和图形,建立彼此的沟通。在一步步的带领和跟随中,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人,能够在画面中感知到对方的性格特点,甚至产生心灵感应。创作结束后,一个12岁孩子的家长分享道,她起初在纸面底部画了一片绿色的田野,心想着接下来可以画云,而她的搭档好像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一样,马上就在田野上空画出了一朵朵飘浮的云彩。另一个家长提到自己很久没有碰过画笔了,刚才的创作让她回忆起小时候无所顾忌地乱涂乱画。她的搭档则一直在耐心地配合她的笔触,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承托。
在吴超和夏维伦看来,若想唤醒青少年的生命力,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因此,在项目的长期课程中,他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计划通过讲座、讨论会、案例分析、亲子活动等方式,让家长更加清楚孩子情绪背后的实质和出路,让孩子、家长和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支持体系。
家长与生命力学院的成员配对进行绘画游戏
在工作坊最后,现场的所有孩子、家长和工作人员逐一在同一幅白色长卷上画下任意的一笔,前提是要把眼睛闭上,放下对画面的预设。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共同创作了一幅灵动而饱满的画面,见证了彼此在活动中的成长。
工作坊最后的集体共绘
正如吴超和夏维伦所说,“艺术本是人类最原始、最共通的‘语言’,也是人类情感、心灵世界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承载着人类感知的普遍共通性,它建构着人与内在精神、人与人、人与更广阔的世界的沟通。”他们希望参与体验活动的家长、孩子以及更多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够感知到艺术对于人的驱动力和塑造力,也能够持续地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游戏,学会用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而创造性地展开独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在时代的精神迷雾中开辟一条出路。”
(文/阿梦,“生命力研究共同体”成员;图/生命力研究共同体)
本周主题推荐
书|《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8个走出心灵迷雾的生命故事》
本书通过八个真实故事,展现了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疗愈工具,唤醒人类深层意识,重建生命驱动力。本书由“生命力学院”创始人吴超和夏维伦基于多年艺术实践与跨学科研究编写,结合心理学与禅宗实践,为个体提供探索自我、激发潜能的路径,构建了“艺术、意识与生命驱动力”理论。
书|《意识共生——从“艺术唤醒意识障碍”到“生命力研究共同体”》
本书以吴超和夏维伦自2014年发起的“植物人艺术唤醒”项目为起点,通过艺术驱动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协作,揭示了艺术在治疗意识障碍、推动个体和集体意识发展的潜力。从“全人唤醒实验”到“医院生成美术馆项目”,书中展现了艺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以生命为中心构建新的意识生态。
书|《释放内在的小孩——情绪的艺术疗愈》
情绪塑造了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反应,积极情绪让我们充满活力,消极情绪却可能压抑我们的创造力,甚至导致身心疾病。本书基于作者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以及与读者的互动,汇集了真实的案例与深刻的情感洞察,为情绪疗愈提供了实用方法。书中设计了60多项表达性艺术练习,涵盖绘画、写作、身体动作等多种形式,帮助读者以创造性的方式释放情绪,这些练习不仅是疗愈的工具,也是重新发现自我与情感的桥梁。
书|You Can Heal Your Life
这是一本为现代人提供自愈之道的指引书,带领我们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负面情绪,通过爱自己、接纳自己来重建幸福的生活。作者路易丝·海经历了贫困、虐待、离异、疾病等坎坷人生,却用自我疗愈和心理调整成功战胜癌症。书中介绍了如镜子练习、心灵清理和正念思维等具体方法,帮助读者识别负面情绪,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还让读者重新发现,幸福不是一种外在追求,而是一种内在能力。
活动推荐
上海·共创会|《生命之书》新年首场线下议题共创会
详情请关注 THEBOOKAND美好的书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CityWalk:我守苏河日月长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中西并流,近代营造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打酱油:探究一款“中国味道”及其背后的日常生活史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关于“想象居住”的一次探讨
详情请关注 ac.t.curate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环海旅社”讲座与表演:坚韧的本土海洋观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儿童共创市集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详情请关注 趣看美术馆Q-CAN微信公众号
北京·讲座|南条史生:双年展的必要性及其未来
详情请关注 798CUBE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群展:液态乡愁
详情请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沈瑞筠个展:生命本来的样子
详情请关注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活动|放映会:耍惹石主
详情请关注 红印艺术中心 HONIN ART CENTER微信公众号
温州·展览|送流水
详情请关注 弘美术馆HONG微信公众号
衢州·展览|艺术的准备: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原点
详情请关注 孑孓社策划小组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