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不打烊最新2023网站:jmmic2.mic1.6.8-圣人的迟暮:康熙的最后十五年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这位8岁登基的紫禁城第二位主人,已经55岁。在那个平均寿命不到40岁的时代(根据《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统计,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33-37岁。康熙时期,估计也不会比这个数字好多少),康熙已经是一位走向人生暮年的老人了。
然而这一时期,世界局势,波涛汹涌。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书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康熙晚年,正是世界各国波澜壮阔发展的阶段。几年前英国已经完成“光荣革命”,安妮女王在位,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并完成,对王权的限制与制衡更加圆熟。东印度公司准备在东方大展拳脚,兰开夏的纺织工厂欣欣向荣,产业革命已在呱呱坠地的前夜。
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执政已半个世纪有余,法军在欧洲大陆与多国联军为争夺西班牙王冠的支配权连番苦战,孟德斯鸠从波尔多法学院毕业,伏尔泰即将升入大学,启蒙运动的浩荡大潮即将掀起。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传统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一个帝制国家即将走上新的轨道。
而此时的大清帝国,虽处于盛世,却潜藏着诸多危机。汪恒老师的《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就是以康熙四十七年的木兰秋狝为切入点,深入康熙的最后15年,去分析盛世华章下隐藏的暗潮汹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这个秋天,辉煌的盛世之下潜流暗涌,有一些是玄烨能够看到的,有一些却还不曾察觉,或只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感知,看得并不真切。——《圣人的迟暮》(P23)
康熙晚年面临着严重的钱粮亏空问题。书中提到了几点原因,第一就是战争的消耗。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等战争,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尤其是亲征准噶尔部,消耗巨大。康熙与准噶尔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准噶尔部在噶尔丹败亡之后,并未分崩离析,而是虎视眈眈盯着东南方的繁华世界。康熙深知边疆安全的重要性,多次亲征准噶尔。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康熙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又一次远征噶尔丹。
然而,在战争指挥中,康熙接连犯下了三个严重战略失误,几乎断送了整个帝国西陲。准噶尔部如受伤的猛兽,边疆危机愈发严重。帝国边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康熙的精力也逐渐衰退,应对外敌时显得愈发吃力。这不仅对帝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除了对外作战消耗巨大,财政崩溃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官员的腐败。
清朝官员俸禄低,国家缺乏预算,财政政策混乱,官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加征税务以满足私欲。而真正压垮国家财政的,有可能是康熙“南巡”的花费。他让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负责接驾,二人亏空国库筹集费用,其他地方官也纷纷效仿,导致亏空像瘟疫一样蔓延。
当然康熙为解决此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他面临着诸多困难。他曾对清正廉洁的事情很看重,平定三藩后处理了很多贪官污吏,提拔清官。然而,到了统治后期,他开始骄傲自满,对贪污腐败问题异常纵容。
当科臣郝林上奏提到各省钱粮亏空问题时,康熙帝却自信地认为可以从宽处理,不更深求。这使得钱粮亏空问题在康熙朝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一拖再拖的官员腐败问题,也深刻影响到了他对继承人的选择。
两废太子九子夺嫡
得益于影视剧的普及,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影视剧更复杂。
康熙两度废立太子胤礽,过程非常曲折。第一次废太子正是在《圣人的迟暮》所关注的康熙四十七年。
太子胤礽狂妄不羁,残暴任性,对大臣和兄弟恣意实施暴行,对兄弟漠不关心,特别是在十八阿哥病重时表现得薄情寡义。此外,他还交接大臣,行为不轨,有逼康熙退位取而代之的嫌疑。这些行为让康熙对他彻底失望,于是宣布废黜太子。
然而,太子被废后,诸皇子纷纷结成同党,争夺太子之位。其中皇长子胤褆、八阿哥胤禩表现最甚,这让康熙深感局势不稳。为稳定大局,康熙先是幽禁了皇长子胤褆,之后于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同时册封其他皇子为亲王、郡王和贝勒,以平衡众皇子。
但胤礽复立后,“太子一党”成员又开始按捺不住活跃起来,甚至为已经定性的索额图鸣冤。要知道索额图可是太子的舅舅,康熙对他有诸多不满。早在六年前,康熙就已经下令赐死幽禁中的索额图。现在“太子一党”要为索额图翻案,直接触碰了康熙的逆鳞。老皇帝认为“太子一党”在策划让他尽快退位,于是再次废黜胤礽,将其囚禁在咸安宫内。
封建王朝立储被称为“国本”是国之大事,短短两年多时间,康熙两度废立太子,对帝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引发了皇子们之间更加激烈的争斗,使得朝廷陷入混乱;另一方面,也让康熙在晚年对继承人问题充满了忧虑,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一场“九子夺嫡”的大戏,正式开演。
九子夺嫡的过程激烈残酷。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自成一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结为同盟,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为“八爷党”。太子被废后,各方势力轮番上阵,你争我夺。
大阿哥胤褆进谏康熙处死胤礽,三阿哥趁机打小报告,八阿哥胤禩则被大臣们视为最佳继承人选。然而,康熙对皇子们的争斗极为反感,对表现突出的皇子进行了严厉处置,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被剥夺爵位,三阿哥也被圈禁。最终四爷胤禛,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的起因复杂多样。首先,太子立得太早,而康熙在位时间太长。胤礽两岁被立为太子,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却迟迟看不到继位的希望,心态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胡作非为。其次,康熙太能生而且长寿,他的儿子们成年后进入官场,建立了各自的“小圈子”,有了政治资本和人脉资源,自然有了夺嫡的心思。再者,康熙在第二次废黜太子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和立储的方式上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这更加激发了皇子们夺嫡的热情。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对帝国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争斗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派系斗争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同时,也让康熙在晚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之中,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皇子们的争斗,无暇顾及国家的其他重要事务。
圣人迟暮困境重重
总的来看,康熙的晚年过得非常不平静,作为君主他面临着重重困境。
九子夺嫡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老皇帝虽有心整顿,却深感力不从心。财政方面,钱粮亏空成为帝国肌体深处的毒瘤。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官员们在宽纵之下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
康熙对财政分配体制的坚持,在弊端早已暴露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调整,这既是统治集团内心不安全感的折射,也是他老迈年高的直接体现。此外,外敌威胁始终存在,但他在应对外敌时也显得愈发吃力。
康熙晚年充满了孤独与挣扎。褪去帝王光环后,他满是无奈和无力。万人之上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此刻,他却觉得自己无比渺小。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自己为国家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
据说,康熙晚年多次号啕痛哭,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悲哀的一生。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在晚年面临着家庭和国家的双重困境。他的孤独与挣扎,让人感慨万千。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很精准地把握了康熙晚年的心态变化,作者汪恒是资深媒体人、文史研习者。
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圣人的迟暮》却格局不小。不仅展现了看戏在迟暮之年的种种境遇,还对人性、命运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考。不禁让人感叹,即使强如康熙大帝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
历史容易激发人的假想欲望,但研究越深入越透彻,容得下假设的余地就越小。——《圣人的迟暮》(P256)
从康熙晚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位“圣主”迟暮下的无能为力,他好像是一头衰老的猛虎,尖牙还在却已经松动,虎爪还能吓人,但也不再锋利。
哪怕是8岁登基,14岁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的康熙大帝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他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需求和挣扎。权力的争夺使得亲情变得脆弱,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
康熙晚年所处的时代,世界各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而清朝在康熙盛世的表象下,却潜藏着诸多危机。一个国家要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借由汪恒老师的《圣人的迟暮》一书,再次审视这段历史,足以以史为鉴,保持更清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