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洗衣机深度清洗有用吗:张津瑜卫生间事件-首次出现“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重磅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 12 月 9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 2025 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 " 组合拳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中,首次提出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同时,近 14 年来,中央首次定调 " 适度宽松 " 的货币政策。
会议通稿内容发布之后,富时中国 A50 指数期货迅速拉升超 4%,港股尾盘也出现大涨,恒生科技指数收盘涨幅为 4.3%,恒生指数涨幅为 2.76%。12 月 9 日晚 11 时,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幅扩大至 10%。晚 11 时 44 分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穿 7.26,日内已上涨超 250 点,涨幅 0.35%。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投资者对于本次会议表达了积极态度。
1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会议指出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被认为是历史上首次提出。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字采访时表示,关于 2025 年的宏观政策安排,今年会议的政策基调较去年底会议更为积极。具体来看,今年会议要求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去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则要求 "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这意味着 2025 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较 2024 年进一步加大。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 应是历史上首次在重大会议中提出,其主要内涵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突破传统框架束缚,如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大量发行特别国债、赤字率大幅抬升等。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会议首次提出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体现出政府将以更加有力的逆周期政策,来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和外部冲击的挑战,整体来看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将是超常规的,一系列有力度且有储备的宏观政策落地将值得期待。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字采访时表示,2025 年的 " 超常规 " 逆周期调节可能体现在政策思路更加积极、工具更加丰富、操作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更具综合性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政策工具操作规模将持续加码,如实现赤字率 4% 的突破,大规模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更大规模的特别国债;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释放更多流动性;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2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会议指出 "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较于往年,突出 " 更加 "。
对此,董忠云表示,今年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明显转向积极,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 "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也显示积极财政的力度将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高度期待的是政府发债融资和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张,包括在民生、地产、消费等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潘向东表示,这突出了财政更加积极作为的基调。预计明年赤字率、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均将明显提升,进而体现出 " 更加积极 "。
连平预计,2025 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比如,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 4% 至 4.5%,赤字规模 5.5 万亿元以上,以释放政策加码信号、稳定预期、增强信心;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有望超过 11 万亿元,着力补充地方财力,支持地方持续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快各项措施落地进度、增强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规模有望超过 3 万亿元,涉及增值税、所得税、购置税、契税、出口退税等,将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降费,重点支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购房购车大宗消费、出口等领域。
王青预计明年目标财政赤字率会上调至 4.0% 左右,赤字将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新增地方专项债规模预计会扩大到 7 万亿元左右,这包含了 2.8 万亿元化债额度;预计明年除了发行 1 万亿元左右特别国债补充大行资本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还会继续发行,估计发行规模会提高至 1.5 万亿至 2 万亿元,除继续支持 " 两重 " 投资外,对 " 两新 " 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到 6000 亿元左右。这将对 2025 年扩投资、促消费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潘向东表示,会议提出实施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反映出 2025 年政策力度将强于今年。明年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随着货币政策基调转向 " 适度宽松 ",预计央行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工具规模力度都将加大。
3
货币政策时隔 14 年
重回" 适度宽松 "
近 14 年来,中央首次定调 " 适度宽松 " 的货币政策。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 14 年来首次。
娄飞鹏分析认为:" 近年来,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健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总量和结构、稳增长和防风险、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
娄飞鹏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在恢复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预期偏弱、需求不足等问题,需要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等。娄飞鹏说:" 物价水平总体较低也为货币政策宽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货币政策将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总量工具,以及用好现有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并根据需要创新的政策工具等,加大调控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记者注意到,11 月 8 日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权威人士指出,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是适度宽松的。
4
大力提振消费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本次会议提出 " 大力提振消费 ",并将其放在了更加靠前的位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是将扩内需放在了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来贯彻和落实。大力提振消费首先要解决收入问题,收入的增长对扩大消费来说非常重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大力提振消费,意味着中央高度重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且决心通过系统性的支持措施,使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支持稳增长和稳就业。
" 大力提振消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张建平认为,既包括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力度,让居民敢于消费,也包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让居民有能力去消费。国家层面则要打造消费的新业态和新场景,通过优化消费的各种条件来使得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特别是在服务消费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得到释放。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意味着扩内需不再是单一的举措,而是消费、投资,包括政府购买都要提振。政府支出方面,对于基建的投资力度要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也要进一步扩大。
张燕生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要解决消费能力和信心不足两大问题。
潘向东表示,相较去年,本次会议扩内需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次序做了调整,显示出明年经济工作将会向稳增长方面倾斜。
张建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求我们要挖掘消费内需的潜力,特别是现在服务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动能充沛,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也要加速,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要继续推进,从而支持消费潜力的释放。
" 另外,国家支持以旧换新的政策要延续。" 张建平认为,全方位扩大内需,要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无论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包括重点产业的支持,以及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增加新的投入。
5
高层频频关注资本市场
传递何种信号?
今日,当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发布之后,富时中国 A50 指数期货迅速拉升超 4%,港股尾盘也出现大涨,恒生科技指数收盘涨幅为 4.30%,恒生指数涨幅为 2.76%。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投资者对于本次会议表达了积极态度。
恒生科技指数 12 月 9 日尾盘突然拉升
对于投资者来说,相较于 2023 年 12 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内容中,有四个提法变化值得重视:
首先是 " 稳住楼市股市 ",而在 2023 年 12 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中并未出现类似的表达;
其次是货币政策方面,由 " 稳健的货币政策 " 改为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再者是财政政策方面,由 " 积极的财政政策 " 改为 "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
最后是 "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而 2023 年的提法为 "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
对于 A 股市场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构成了间接利好;而 " 稳住楼市股市 " 这一提法,无疑是一种直接利好,有望继续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半年内第三次提及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内容。
此前,在 2024 年 7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 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随后,在 2024 年 9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 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从 " 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 到 " 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再到此次提出的 " 稳住楼市股市 ",显示出高层对于提振资本市场的决心和定力。
那么接下来的 A 股又将如何演绎?今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的 A 股表现,是否值得投资者借鉴?以上证指数为例,9 月 24 日开盘不足 2800 点,到了 10 月 8 日,盘中最高点达到 3674.40 点。
政策超预期是驱动 9 月底 A 股市场放量大涨的关键。9 月 24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揽子政策,涉及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发布会当天,A 股市场拉出长阳,紧接着,9 月 26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重磅利好出台,信心大振的场外资金蜂拥入市,正式确立了市场的转势。
明日市场是否会再现 9 月底的强势走势呢?从 A 股盘后富时中国 A50 指数期货和港股表现可以预期,短期市场走强是没有疑问的,而截至记者发稿,在晚间开盘的富时中国 A50 指数期货和港股指数期货走势相对稳健,虽然延续了下午的涨势,但是最大涨幅维持在 1% 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股指期货市场更多反映机构多空博弈的结果,从这一表现可以看出,机构整体对于指数再次走出快牛行情的预期不强,由于下半年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应的股指位置也明显不同,A 股更大概率是走出慢牛特征,而政策受益板块将是投资重点。
6
货币宽松三大受益板块:
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
据中信证券梳理,这是自 2011 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的定调定为 " 适度宽松 "。那么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中,货币政策基调调整至 " 适度宽松 ",在资本市场上,哪些板块行业会受益更多呢?
据中信证券研报,货币宽松主要从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无风险利率、抬升估值,以及减少财务费用这三方面影响股市,而从行业表现来看,地产建筑、金融和信息技术,这三个对流动性和利率水平最敏感的板块表现较优,而防御性较强行业表现则一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重点提到稳住楼市和股市,这意味着将稳楼市和股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货币宽松背景下,受益较多的行业之一就是房地产。参考过去货币宽松背景下的行业表现,中信证券判断,在美联储降息、中国央行也继续加码货币宽松的背景下,从财务角度,地产板块的偿债能力将有所提升。从总债务角度看,地产行业内公司负债金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其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相对较高,货币宽松背景下,行业内公司财务费用面临下降,偿债能力有所提升。
王青判断,2025 年,以下调居民房贷利率、增加房企信贷投放、加快推进货币化安置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和专项债资金收购保障房为代表,供需两端的房地产支持政策还有进一步加码空间,其中的关键是把计入物价因素后仍然偏高的实际居民房贷利率降下来。
受益较多的另一个板块就是金融板块。更具体一些,则是券商和保险。据中信证券研报,券商板块具有极强的 β 属性,也就是说其具有比市场整体更大的波动性,市场交易额和市场表现对行业都有巨大影响。在货币宽松背景下,除了充裕的流动性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无风险利率的下降也提高权益类资产的估值。除券商以外,保险行业的盈利周期也与市场表现有较强的相关性,股市上行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除了房地产、金融外,信息技术板块也是受益较多的板块之一。信息板块类似于券商板块,都具有极强的 β 属性,就是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跌幅大,而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涨幅也大。因此,在市场条件好转的时候,比如货币政策宽松,资金往往会选择该板块进攻,信息技术板块会直接受益于利率的下行。此前,中信证券计算了过去两段时期内美国 10 年期国债利率与美股各行业市盈率的相关性,发现信息技术行业的估值显著受益于利率下行。
记者 |张寿林 闫峰峰 章光日 石雨昕 张怀水
编辑 |易启江 马子卿 吴永久 陈星
视觉 |邹利
排版 |易启江
每日经济新闻